异地求学 孩子和父母共同经受考验
上学年,刘舒朗的父母费尽周折,终于给孩子办好了×市的户口,未来享受和×市考生一样的高考待遇。刘舒朗终于不当借读生了,然而,他内心却觉得,到新学校上学的第一天就是个糟糕的开始。
×市对于全家来讲只是一个概念,落户时只是选择了价钱低的房子,到办理初三入学手续时才知道是一个收底校。在这里学习,能考上市重点高中吗?如果考不上理想的大学,那为什么要倾其所有做高考移民呢?
刘舒朗永远不会忘记,第一天爸爸送他上学时对他说:“你在这样的学校如果不能考第一,我就算白扔了钱,以后我不会在你身上投资了。”刘舒朗哭了很久,原来的学校里有他的哥们儿、喜欢的女生,他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但父母没有考虑他的感受,把他弄到×市,还要求他要有所回报。
这个学校,只有每班前5名能够考上市重点学校,老师们对他们重点保护,其他同学就自生自灭。在刘舒朗的眼中,男生特别“社会”,女生比吃喝穿戴,这在他原来的学校是不存在的。课堂秩序比较混乱,老师控制不了,有时候他根本听不清老师在说什么。最让他抓狂的是宿舍,室友回到宿舍就连线打游戏,搅得人无法入睡。他变得狂躁不安,一天,他把闹得最凶的舍友手机摔了,惹出一场风波,以至于学校要给他停宿。
转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一是无法认同新环境的文化,出现强烈的对抗,在人际交往中疏离孤立;二是难以接受新的学习环境的挑战;孩子还有可能独自一人在新城市生活,父母不在身边,使得他很难从家庭中获得有效的支持,造成情绪失控。
而家长更多看到高考移民的好处,对困难预估不足,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无法适应,父母只能放弃工作前来陪读,对全家的生活和情绪扰动都很大。
针对刘舒朗的情况,我建议家长要做到:既然是父母希望孩子到×市,就不要说“孩子要好好学习,才对得起我们的苦心”之类的话,不要给孩子平添压力;陪伴孩子,因为孩子处于紧张焦虑中,已经和同学之间有矛盾,的确不适合在这个城市独自生活了;既然已经到了“收底校”,接受现实,继续努力。
新环境对刘舒朗产生很大影响。我建议刘舒朗在人际交往中遵循原则——我接纳你,但不一定认同你,更不会追随你。每个学生表现出的状态都是跟他的成长环境相关的,同学间可以彼此接纳,但不一定认同或追随。我们彼此都是独立的个体,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即可,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价值观去选择生活方式。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从生物学来说是一种适应。它既可以是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人是在不断变化中与环境达成平衡的。在适应的过程中有积极的适应,也有消极的适应。积极的适应是为了“征服”;而消极的适应则是“同化”。盘点自己在前一个学段的得与失,明确自己的“人设”,列出行为清单,将新环境作为优化自己形象的难得机会吧!
(作者为“丽珊幸福心理”创始人)
张丽珊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