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王世清:昔日长江老水手 而今“大桥收藏家”

2018-11-25 10:32:30

南京长江大桥曾经的设计草图。

王世清和他的大桥藏品。

建桥工人当年戴过的柳条帽。  

  从邮票到粮票,从搪瓷盆到茶缸,从大桥建设者的安全帽到大桥的验收交接手稿,囊括近百种类……在收藏界,王世清绝对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大桥控”。今年年底,南京长江大桥恢复通车后,他的近千件大桥藏品,将在位于桥头堡内的“南京长江大桥纪念馆”与市民、游客见面。

  实习生 张刘刚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张可/文 戎毅晔/摄

  大桥“同龄人”,第一次上大桥就被“圈粉”

  “我是1960年出生,而南京长江大桥于1960年正式开建,我与大桥同岁。”王世清说,上学时他在课本中读到关于大桥的课文,那是他第一次知道南京长江大桥。1978年,王世清跟着学校从芜湖老家来南京祭扫雨花台烈士,此行还参观了南京长江大桥,那是他第一次亲眼见到大桥。

  “当年建筑都很低,而大桥桥头堡那么高,给一个农村娃的震撼是巨大的,真可谓‘直插云霄’,我只能抬着头仰望桥头堡顶,一阵江风吹来,帽子都刮掉了。”学生时代参观的场景,王世清至今还记忆犹新。从此,他就被南京长江大桥“圈粉”了。

  没想到,王世清的工作生活更是与大桥紧紧相连。1979年他考入南京航运学校,经常在桥下面学习、操练,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南京长江油运公司工作。作为一名船员的他,每周都至少会从大桥下往返一两次,“从江面上乘船看桥的感受是非常独特的,从大桥下通过时,宏伟与震撼伴随着巨大的桥梁结构迎面袭来。”

  从旧货市场里淘“宝”,近20年来藏品达近千件

  2000年之后,王世清开始关注南京长江大桥“周边”的收藏。“很多都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有文献资料也有各种各样与大桥相关的老物件。”这一坚持就是近20年,近千件“大桥文物”让王世清成了“收藏”南京长江大桥方面的“行家”。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他向扬子晚报记者展示了部分藏品。

  “这可是我最宝贝的藏品之一了,你们肯定都没见过!”王世清慢慢展开一张泛黄的纸,原来这是一张南京长江大桥最初设计的模型图纸。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南京长江大桥最初的设计方案与现在大桥的模样截然不同。最初的建设方案中,大桥呈双层钢结构,中间由拱形钢梁连接,形似现在的九江长江大桥。王世清介绍,由于该方案造价与工程难度均较高,这个设计方案后来被摒弃。

  王世清还有一套1974年江苏省献礼国庆25周年汇演话剧《大桥》3个版本的剧本以及当时汇演的完整幕景设计稿,这部话剧最终以《大桥飞虹》的名称上演——那些舞台幕景设计稿,非常逼真地记录并再现了大桥建设的几个经典场景。

  更具历史价值的,是一部拍摄大桥建设的纪录影片,它以胶片的形式装在当年的铁匣中。“这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从大桥的选址勘探,到建设,再到最后的开通,一直跟拍了10多年。我们已经将胶片进行了数字化。”

  而最珍贵的当属时任大桥基础工程总设计师曹桢写于1968年9月30日的《南京长江大桥验收交接报告书》!“我仔细阅读过这份报告书,曹桢不仅写了大桥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光辉成就,更直言不讳罗列了其中的不足与教训,这为我们国家桥梁建设技术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更加凸显南京长江大桥工程难以泯灭的历史价值。”王世清说。

  大桥重新开通后老王的“宝贝”们将和大家见面

  在王世清的藏品中,还包括很多如今难得一见的大桥老物件,“比如浦口至下关火车轮渡的老照片、大桥建设者的工作证、大桥工人用过的口哨、庆祝南京长江大桥全线通车大会入场券、出席证,甚至还有多种以南京长江大桥为故事背景的小人书。”

  王世清的藏品见证了南京长江大桥从规划建设到通车运营的大小事件,渗透了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年前他就有愿望要在南京建一座“大桥博物馆”。现在这个愿望,终于要实现了。

  记者了解到,目前王世清的藏品已陆续移交给南京大学鲁安东教授——在今年年底南京长江大桥恢复通车后,在由鲁安东负责改造的“南京长江大桥纪念馆”内,这些费心收集到的藏品将“亲口”为你诉说那些原本尘封在历史中的大桥往事。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赵记兰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中国职工讲故事之五十·90后焊工做沙漠中...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褚时健的“中国橙王”之路

    这可能是国内最知名的果园,褚橙的知名度已经不亚于90年代的红塔山香烟,老人如今仍然会来果园看看。90岁的褚时健又成为了“中国橙王”,他不甘老去,他一手养大褚橙,身后依附着如此多人的生计:家族的年轻人、上千名员工、热情的地方政府、来朝圣的商人、甚至从未相识的失意者。

  • “80后”羊倌的“创业梦”

    天蒙蒙亮,莫新城就叫上妻子往羊圈跑。这里每天有260只奶山羊等他们饲养,400斤鲜奶等待挤出。从七年前返乡创业时的激情洋溢,到四年前血本无归时的咬牙坚持,如今,莫新城打破了当地“不喝羊奶”的习惯,成为远近闻名的“创业达人”。而这位住在山窝窝中的“80后”羊倌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家人的支持和政府的引导。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