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评论指出,医生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医患缺乏沟通和共识,反映出医疗投入不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在一种“哄抢有限资源”的语境下,信任很难生根。
2018年8月19日,是我国首个“中国医师节”,主题为“尊医重卫,共享健康”。 此前,国家卫健委下发通知,提出在惠医举措方面,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深入医疗一线调研了解医务人员工作生活状况,想方设法在工作环境、薪酬待遇、专业发展、人文关怀等方面为医务人员创造更好的条件。
追问生死
尽管好评如潮,仍有不少观众表示,对于纪录片里生老病死的沉重现实,有些“不敢看”。
不敢看的原因,也反映了人们的某种焦虑。周全曾表示:“大多数的中国人似乎是缺少生死教育的。它想表达的不仅仅是医患故事,更想从更加普世的角度,描述中国人的生命观、疾病观、价值观。面临疾病和死亡的时候可能是最为考验人性的时刻。”
在第二季中,这种对生死观念和人性价值的思考,从医患之间,延续到了社会和伦理层面。
第二集《生日》,镜头对准了危重孕产妇。其中最让人唏嘘的案例是,一位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的25岁孕妇,不顾丈夫、父母和公婆的反对,坚持怀孕生子。尽管剖宫产手术还算成功,但她终因感染离世,没能见到自己的孩子。
这一集的内容引发了全网热议:生育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受到法律保护,然而当一个女性的身体不适合怀孕,甚至怀孕可能危及自己的生命时,还要不要生孩子?更加引人思考的,是与生育有关的社会伦理:一个女人只有成为母亲,才能证明她自己的价值吗?一个家庭、一对夫妻一定要有孩子才圆满吗?
除了特殊的母亲群体,第二季的镜头里还出现了患绝症的儿童、得了尘肺病的农民工、制衣作坊的小老板、保险公司的推销员……纪录片的视角,拓展到了医院与社会、医学与社会的关系上。
事实上,第一季已经涉及了诸多制度性议题:讲述临终关怀医院的《告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希望引起人们对临终关怀事业的关注;《团圆》揭示器官捐献的双盲制度,以及当下器官捐献供需存在缺口的现状,希望公民树立正确的意识,呼吁器官捐献绿色通道……
在复旦大学开设的一门生命教育课上,学生们观看了《人间世》。
一位医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想:“有人说医者会渐渐变得麻木,而我觉得医者最重要的是通过疾病去直视,直视不完美的人间,从而促使我们在求医之路上将麻木化为冷静,保持对医学中人文内涵的理解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