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90后高铁“医生”春运“初诊”忙 最大心愿找对象

2019-02-03 08:08:29

  

  班长罗小虎手推探伤仪进行探伤作业。 沈忱 摄

  中新网太原2月2日电 (任丽娜)2日凌晨1时,“滴.。.滴滴.。.”清脆的声响打破了夜的宁静,几名年轻人,穿着厚厚的棉袄,披着黄色马甲,在太原南站枢纽大西场南岔区,推着近百斤重的探伤仪对高铁钢轨进行“把脉会诊”。

  他们来自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高铁工务段晋中探伤二班,主要工作是为钢轨探伤检查,准确找出钢轨的损坏位置,及时消除隐患,大家都称他们为高铁“医生”。这支队伍平均年龄28岁,最小的才24岁。经过一年的培训锻炼,他们首次走上了春运主战场。

  

  青工赵晓卓手推探伤仪进行探伤作业。 沈忱 摄

  班长罗小虎对记者说,一年前,王国伟、宋宗涛和赵晓卓这3名年轻的小伙子刚开始接触探伤时基本一窍不通,跟本无从下手。如今,他们已能够独立担当“最核心”的现场探伤了。

  “春运第一天作业时,我打心眼儿里紧张。”年龄最小的赵晓卓说道,以往作业时,有工长杨猛盯着,但是由于春运任务多,他和工友王国伟只能单独负责一摊儿作业。“探伤作业时,可谓寸寸用心呀。”

  

  赵晓卓与罗小虎同时进行探伤作业。 沈忱 摄

  凌晨2时,寒风瑟瑟。赵晓卓推着钢轨探伤仪徐徐移动,双眼紧盯着显示屏上的B显图形。突然,探伤仪行至231号道岔叉心部位时,“滴”的报警长音响起。赵晓卓和青工王国伟警觉地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他立刻回拉探伤仪进行复探。

  钢轨由于热胀冷缩以及受到动车组高速碾压,容易产生一些病害,特别是进入春运,列车开行对数多,钢轨承载重,极易造成伤损。赵晓卓说道,进行探伤作业时必须步步把脉,一次漏检误判就可能埋下隐患。

  在确定伤损位置后,王国伟手持校对探头,弯腰下蹲,在钢轨顶面进行手工校对。赵晓卓则双膝跪在线路上,从工具包里掏出一面小圆镜,对钢轨外观进行手工检查。“小镜子可以帮助我们核查钢轨盲区是否存在伤损,还有检查锤、测量尺等小工具都可以帮助检查。”翻开赵晓卓的背包,里面装了十几件形式各样的小工具,提起来,沉甸甸的。

  赵晓卓摘下手套,触摸着冰冷的轨面,“只是钢轨表面一个浅表性轻微划痕。”他舒了口气,拿起砂纸对划痕部位进行轻微打磨,钢轨探伤仪屏幕上的异常回波消失。王国伟赶忙将检查处理结果记录在随身的本子上。

  “乘客坐高铁时的安全度和舒适感都掌握在我们‘手中’”,在另一股钢轨探伤作业的青工宋宗涛说道,“所以,即使是轻微的划痕我们也不能放过,若果放任不管,极易发生钢轨折断,危机动车组行车安全。”

  

  赵晓卓对钢轨疑似伤损进行手工检查。 沈忱 摄

  凌晨3时50分,“时间不多了,大家加把劲!完工了我给大家做早餐,咱们一起吃新年的第一顿饺子!”与宋宗涛一班作业的班长罗小虎为大家加油鼓劲。

  从工长杨猛口中得知,进入春运以来,他们还没机会回家。班长罗小虎从家到岗位仅需要40分钟行程,但他为了不影响工作,一直坚守春运一线。10岁的女儿只能通过微信向他汇报期末考试情况。

  

  赵晓卓与罗小虎同时进行探伤作业。 沈忱 摄

  王国伟和宋宗涛说,“我们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赶紧有一个对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蔺凯伊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沈腾:站在舞台上的满足感无可替代

    从开心麻花舞台剧走出来的沈腾,站上过春晚舞台,借“郝建”一战成名;登上过电影大银幕,《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收获了几十亿票房……但无论是被沈腾称为“光宗耀祖”的春晚还是让他赢得广泛认可的电影,都不能带给他最大的满足感,于他而言,最难以舍弃的始终是表演的那一方舞台。

  • 翟万臣:演艺洗礼 翰墨人生

    “我录过长篇小说和广播剧,不下几十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省委书记》等作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重要时段播出。”舞台、影视、配音三项全能,却一贯低调从容。这位“国宝”级演员的荧屏魅力因《人民的名义》中田国富一角而被观众熟知。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创业父子兵:农业天地必将大有可为

    大寒过后,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当记者驱车100多公里来到山东青岛平度市云山镇西沟润禾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的时候,这里的400亩樱桃大棚正枝芽萌动、春意盎然;3800多平方米的温室采摘园里,火龙果、柠檬、香蕉等北方少见的水果长势喜人。

  • 他从晋江走出,乡音不改

    在福建晋江度过童年的施至成7岁来到菲律宾,身无分文,也不知道英语或菲律宾语为何物。全家将积蓄投入一家小杂货铺,兼卖蔬菜、干货和日用品,位于街道拐角。他帮着父母照看。不幸的是,这个全家唯一的产业在二战期间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