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当一杆“教鞭”挥下,伤的到底是学生还是老师?

2019-06-19 15:28:55

  央视网消息(记者陈欣 赵晋 刘禛 李姗珊):20年前,老师张某在讲台上,13岁的常某坐在讲台下;20年后,老师张某被打,30几岁的常某坐在被告席上,一身灰色短袖。

  6月12日上午,备受社会关注的“20年后学生当街打老师”一案开庭,20年私怨成为了公诉案件。

  常某称,事发当天与班主任张某系偶遇,情绪一激动便殴打了张某。

  据常某回忆,上初中时,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班上学费就自己没交,向张某请求晚一点交却被拒绝。还曾因为在课堂上打瞌睡,被张某从教室前面打到教室后面,“一边打一边骂”。

  常某在诉说时语带哭腔,并三次用手擦拭眼睛,“给我带来巨大的心理伤害,十几年我都不会忘,且经常做噩梦,绝望、无助、哭泣。”他一直想不通,13岁的他究竟有多大的错,会遭受这样的待遇。

  该案未当庭宣判。在法庭辩论环节,检方认为,常某构成寻衅滋事罪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建议量刑在一年六个月到三年之间。

  一场20年前老师体罚学生引发的纠葛,再次引发人们对当下师生关系的反思。老师手中的“教鞭”如何能不随意挥舞?讲台上的“戒尺”还应不应该敲下?师生关系缘何变得如此扭曲?这似乎不仅仅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问题。

  “在马路上碰到她,我可能也会想动手”

  哪怕20多年过去,对于那个曾经体罚过自己的小学老师,佳琦依然清楚地记得她的名字、样貌,甚至至今想起来,都气得手发抖。

  其实,那个老师刚来任教的时候,童年的佳琦还挺喜欢她的,“长得好看,长头发大眼睛,不过发起火来真够吓人。”事情的转折发生在佳琦小学二年级(也可能是三年级)的一堂数学课上。

  大眼睛老师在讲台上判数学作业,因为佳琦作业中有一道数学题做错了,被叫到讲台上。老师讲了一遍错题之后,佳琦还是没听懂,她便不耐烦了,“先是扯着我的衣领,吼着重新讲了一遍,在听到我说还是不会后,她便扇了我一个耳光。”

  “现在会不会?”

  “不会。”

  又是一个耳光“会不会?”

  佳琦不记得被打了几个耳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被打,还是七八岁的小女孩觉得无比羞耻和丢人。到最后,“她把我的作业本扔到讲台下,我才灰溜溜地捡起作业本回到座位上。”

  回家后,佳琦不敢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因为从小他们就对佳琦讲:“要听老师的话”,如果告诉他们,佳琦会担心“他们也会说我笨吧”。

  “迟到、忘带作业、上课捣蛋……当年那个老师,推一下或者碰一下学生是很常见的。”但佳琦还是无法理解,“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女学生,她怎么下得去手,总不能就因为她怀孕了身体不适,天气炎热心情不好吧?而且只是因为做错题,我也没有调皮捣蛋。”

  虽然这样的体罚只有一次,但却给佳琦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在此之前,佳琦还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的小孩,课上喜欢举手回答问题,课下喜欢跟老师聊天。但从那以后,佳琦性格变得内向,害怕跟所有老师接触,老师提问时不敢抬头,也不敢举手,生怕被叫起来当众出丑。在同学面前也变得自卑敏感,害怕别人会因此看不起她。

  佳琦曾在草稿本后几页里写满了那位老师的名字,写完就疯狂地划掉,每划掉一次就在心里诅咒她一次。“我还想过自己长大了也要当一个老师,而且必须当她孩子的老师,把这些都施加她孩子的身上。”

  一直以来,佳琦都羞于说出这件事,直到大学之后,她才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当时并没有做错什么。当她把这件事告诉父母,“他们气我当时为什么不说,但更诧异于这么久的事我居然还记得。我就是记得每一个细节,它对我的伤害程度远比听到的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最大的影响就是在之后的人际交往中,佳琦会自觉地与相对而言比较“权威”的人士保持距离,敬而远之,害怕被关注,更害怕自己做错事会惹别人不高兴,“后来形成‘讨好型人格’多少跟这个有关系吧。”

  佳琦告诉央视网记者,对于那次体罚,如今已经不再介怀了,“但我永远恨她,如果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她,我也不能保证自己可以保持冷静,可能也会想动手。”

  加拿大学者就体罚对孩子将来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做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被体罚的儿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而且患上焦虑症、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几率大大增加。在偶尔被打的受访者当中,有21%患上焦虑症、70%患上抑郁症、13%酗酒、17%嗜毒。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全国贫困儿童中心的心理学家伊丽莎白·盖尔绍夫经长期研究发现,体罚可能产生10种不良行为,如易进攻、反社会和成年后对子女及配偶滥用暴力等。

  “老师这行越干越胆小”

  一面是诉诸网络的校园体罚事件,而另一面却是当下老师的教育惩戒权的悄然流失,面对违规学生,教师不敢管、不能管、不想管,校园欺凌得不到有效制止,学生打老师现象时有发生……

  “现在老师很不好当啊!”这是任教23年的白老师,对如今教学特别大的一个感触,“上课孩子违反纪律,用眼睛看他,用眼神提醒他,都有可能会被家长威胁举报。”

  如何预防被举报?白老师告诉央视网记者:“谨小慎微呗,老师这行越干越胆小,学生惹不起,家长更惹不起。”

  白老师曾经教过一个孩子,一年级的时候经常迟到。很多孩子上两个月学以后,基本能够按时上学,但那个孩子始终是迟到状态,家长辩解说很忙,不能按照学校规定时间接送孩子,“就按照他们自己的时间来。”

  有一天孩子又迟到,白老师跟家长沟通,想要惩罚下这个孩子,让他在老师跟前站一会儿,家长非常生气地反驳:“那我跟您请假,就请一天假,我就不来了。”当时白老师特别吃惊,跟家长解释,只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时间观念,家长坚决反对,想“让孩子自己随意发展”。

  发生这种事后,对于该家长的孩子,白老师就会“万般谨慎,甚至不敢去管”。管严了,如果被家长认定为是体罚学生,“有可能会被调离孩子所在班级,这个学校是可以做到的。”

  曾经有媒体对江苏、山东、江西等地数十位中小学教师做过一个调查,老师教育孩子“罚站不敢罚久,批评不敢说重”成为普遍现象,因为“只要家长一来闹,学校多半处于弱势,接着老师被要求写检讨、扣工资。”

  “犯不着。”如果惩戒学生要冒职业危险,很多老师的选择是明哲保身,因为一旦发生师生冲突,“错”的一定是老师。

  面对学生的违规行为,教师敢于严厉批评、适度惩戒的越来越少,教师不敢管、不能管、不想管。教师对学生的过错行为不闻不问,学生的过错行为得不到及时教育和纠正,这样的教学关系,伤的难道只是老师的尊严吗?

  白老师告诉央视网记者,曾经那个在一年级迟到的孩子,到了六年级,家长已经管不住他了。另外一个学生,三年级时因孩子过生日,家长允许他第一次不写作业,这个孩子得到家长支持后,此后断断续续不完成作业,四年级越来越不爱写作业,五年级直接不写了,到六年级已经开始骂老师,上课搞怪出洋相,家长却说老师无能。

  十几岁时,阿杰也曾被数学老师执教鞭打手板“另类教育”过,但如今步入社会工作的他向央视网记者表示,那时候他心里是服气的,“打我是为了提高成绩,而且他打完会细心告诉我错在哪,该怎么做,下次怎么避免。”

  无规矩不成方圆。不少资深教师深感踟蹰:“现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普遍缺乏规矩意识,如果得不到及时教育,将来有可能给孩子一巴掌的不是老师,而是社会。”

  惩戒的尺度在哪?

  在中国,“惩戒”之所以敏感,是因为大部分人分不清“惩戒”与“体罚”的界线。

  储朝晖,如今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知名教育学者。上高中时,有一次老师拿着他写的作文在班级上念,念完问同学写得怎么样?一般老师拿到班上念的,大家都认为写得很好,但是这个老师转过身来,对着全班同学说了一句话,让储朝晖至今难忘——“如果你们高考的时候写出这样的作文来,那大学将灰飞烟灭。”

  这件事对青年时期的储朝晖打击很大,“此后每谈到写作文就没有兴趣了。”储朝晖高考的时候语文只考了53分。

  储朝晖告诉央视网记者:“这种情况按照当时,肯定是不算对学生的伤害,但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一种语言暴力,对学生的霸凌。”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8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体罚学生或侮辱学生,造成恶劣影响的,教育行政部门将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而教育本身又含有“惩戒”之意,《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有义务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虽然以上表述并未直接提及教育惩戒,但惩戒之意已经包含在内。

  “教师要完成履行他的职责,就必须有对学生的惩戒权,没有对学生的惩戒权就没办法履行他的职责,但是不能体罚。”那惩戒的尺度在哪里?如何避免滥用惩戒权导致惩戒过度?储朝晖表示,“不同的老师行使惩戒权的过程是不一样的。年轻的老师行使惩戒权时会更加谨慎、小心,经验丰富的老师行使惩戒权就不同于年轻教师。此外,不同的学生因为不同原因违反教育规范,对其行使惩戒权的过程也是不一样的。”

  如何正确使用惩戒权?目前还没有标准答案。

  2017年2月,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以学校为主体的地方教育规章《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颁布,《办法》提出“中小学校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或者适当惩戒。”首次以立法形式提出教育惩戒概念。

  《办法》一出,不少一线教师、家长和教育专家点赞支持。“玉不琢,不成器”“教不严,师之惰”成为支持者的论据。但是,由于《办法》没有对惩戒的范围和手段做出详细规定,教师法又明确规定教师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而“惩戒”与“变相体罚”界限又十分模糊,执行起来还是存在难度。

  储朝晖对此表示,如何在强调学生权益保护和反对体罚的同时实施“不打孩子的教育”,目前国内还缺乏有效的探索和建树。青岛市如果能够深入探索,构建适合中国学校、学生和家长的惩戒机制,将是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一个贡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教师惩戒权,许多国家均已承认教师拥有部分惩戒权,并且有部分国家已经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并约束教师惩戒权的实施,比如,美国逐步确立“引导为主、惩戒为辅”的基本理念,英国强调惩戒的合法性与适度原则,日本对“惩戒”与“体罚”做出了明确的区分。

  学校惩戒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关乎老师的履职尊严,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避免惩戒不力和惩戒失当并存,避免更多的“佳琦”受体罚伤害,避免老师执教中惩戒权的流失,似乎,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应受访者要求,佳琦、阿杰为化名。)

来源:央视网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中国农大扎根曲周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 热点人物

    张富清:英雄无言 坚守初心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陈飞宇乘着《最好的我们》启航

    父亲是导演陈凯歌,母亲是演员陈红。作为两位名人的小儿子,陈飞宇想不引人关注都难。10岁的时候他就在父亲执导的电影《赵氏孤儿》中扮演少年时期的“王”。2016年,他以导演助理的身份在《妖猫传》剧组历练,顺便在导演父亲身旁学习拍电影的技巧。

  • 孙红雷:挑战新角色心情忐忑 将来还想再拍谍战片

    久违荧屏之后,孙红雷携新作《带着爸爸去留学》重返观众视线。不同以往的是,他此次一改高冷硬汉形象,以温暖搞笑的“操心老爸”角色现身,演绎了一个送儿子赴美、历经波折后留下陪伴孩子一起度过留学生活的故事。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