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养蜂,从失败中成功
想要脱贫,王贞六心里没有底。但他的迷茫和纠结没有持续太久,“我们村地处大山深处,生态环境好,养蜂也许有优势。”王贞六说,他很快就下定了决心。
2014年底,他四处借钱买回8桶蜂,开始用自己的土方法饲养,但很快他就遭遇了失败。他养的蜜蜂死的死、飞的飞,亏了个底朝天。失败的经历让王贞六犹豫了起来,还要继续做下去吗?
正当王贞六动摇的时候,2015年4月,重庆市扶贫办在黔江区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他第一时间报了名。培训回来后,王贞六信心满满,再次借钱买回6桶蜂,但养了一段时间后,他再一次失败了,而且比第一次败得还要惨!
“培训只让我入了门,我还需要更多的知识和经验。”王贞六这一次并没有迷茫,他决定卖掉老伴辛苦大半年养的大肥猪,凑足5000元,再次购蜂。
这一次,老伴极力反对!都60多岁的人了,一把老骨头还经得起几次折腾啊?但王贞六依然不愿放弃,老伴实在拗不过他,最后含泪答应了他。最后一次了,不行就放弃!
最后一搏,王贞六明白,养蜂技术不是上一次培训班就能掌握的,他自己要学、要钻、要请教。于是,只读过3年书的他,开始仔细钻研养蜂技巧,向邻乡养蜂大户请教。还特地换了智能手机,学会了上网查资料、遇到问题微信求教。
到2015年底,他将新买的8桶蜂发展成了18桶!王贞六和老伴露出了笑脸。而镇上看他干得有声有色,决定补助他2000元产业发展资金。
2016年,他用镇府补助和亲戚朋友借款共1万多元,将养蜂规模发展到54桶。经过多次转场和追花,当年一共酿了700多斤蜜,存折上一下子多了8万多块钱。拿到存折,老伴看了半天,一脸蒙圈地问他,这是不是真的哟!
带领25户贫困户一起脱贫
2017年下半年,当地狠抓产业扶贫,镇政府再次为王贞六争取到了10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他用这笔资金买了64桶蜂和一些设备。这时,王贞六的养蜂规模已达230多桶。“我想动员大家一起来养。”王贞六说,党的好政策让他脱贫致富,他希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带动其他贫困户一起脱贫。
他将想法给当地政府和扶贫相关负责人一说,立刻得到了支持。于是,当年他成立了中蜂养殖股份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开始动员其他贫困户一起发展中蜂养殖。
但是,起初并不顺利,乡亲们不理解、不信任王贞六。有人说,他自己才刚刚脱贫,怎么来帮我们?
“我找了一份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挨家挨户去动员。”王贞六说,他还给大家承诺,喂养1桶蜂每年大概只有1500元收入,且资金投入少、劳动强度不大,技术上他负责全面支持,不会亏钱!在王贞六的努力下,大家陆续加入合作社。他除了亲自培训,还为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无偿送去了35桶蜂,他说:“这是给乡亲们的一点心意,我来教大家养。”
他给贫困户黄胜友送去两桶蜂,最开始,黄胜友总是推托说:“这是你送的蜜蜂,你要帮我养哟。”为了领她上路,王贞六只要接到她的电话就会马上前去指点。两年下来,几次分到不菲的收益,黄胜友终于尝到了养蜂的甜头,并通过养蜂脱了贫。
帮助乡亲也有暖心的时候。贫困户黄宽寿得到王贞六帮助后,每次碰到他,总会亲热地打招呼、汇报情况,“贞六哥,你送给我的那桶蜜蜂,已发展到4桶,收入6000多元了,腊月你要来我这里吃刨猪汤哟。”
如今,王贞六的合作社的蜜蜂已达270多桶,参加合作社的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脱了贫。
今年,王贞六再次开动脑筋,把前两年赚到的钱用来购买枇杷、葡萄、草莓让农户种上。他的想法是:首先是蜂蜜需要更多的蜜源;另外相当于多种副业一起上,能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更红火。(彭光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