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放成行的蜂桶
王贞六检查蜂巢
今年又有好收成
绿油油的山涧小溪旁,正方形的木盒子一字排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轻轻掀开盒上的木盖,看着纱网上带着黄色条纹的小蜜蜂密密麻麻地蠕动,老人咧嘴笑了:“今年,又有好收成了。”
老人叫王贞六,今年70岁,黔江区黑溪镇胜地村村民。5年多前,他还是建卡贫困户,靠着眼前这群蜜蜂,成功摆脱了贫困。之后,他又带领20多家农户,用养蜂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有人惊叹王贞六短短5年创造的奇迹。他说,只要定好目标、铆足干劲,脱贫也许就只有一群蜜蜂的距离。
他将“担子”变“担子”
黔江区黑溪镇胜地村附近,山形独特,远看就像担着扁担的力哥负重前行,也由此得名“担子坪”。王贞六的合作社,也用上了这个名字。但他说,这并不是图省事,随便用上一个地名了事。
黔江山多、山大。曾经,生活在山中的村民靠山吃山,过着清贫、艰苦的生活。王贞六说,山里人致富难,好比一副重担压在他们身上,但他们并没有放弃改变命运的希望。
王贞六1973年退伍后回到村里,靠双手苦干致富。上世纪90年代,他种过烤烟;2000年以后,他又加入了工地爆破队,生活在当地还算中上水平。
但2010年后,年过六旬的他已无法继续胜任爆破工作,想在工地做其他活路,别人也不要。加上老伴常年多病,儿子又因早年患脑膜炎致残,日子一天不如一天。2014年7月,他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有人说,当建卡贫困户,有人帮扶是好事。但王贞六却不这么想。“这是不光彩的事情!”他说,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作为一家之主,没法把日子过好,这是自己的无能;作为退伍军人,丢了骨气更不行。
“再困难,也要想办法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这是王贞六当时的真实想法。后来,他成立合作社时,依然没忘记当年的重重困难,特意用“担子坪”作为名字。
“以前被动地承受着‘担子’负重前行,而现在是主动迎着困难,挑着担子努力向前。”王贞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