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情系北京 创立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
侯仁之从青年时代第一次看见北京城时,就感到难以抗拒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吸引力。他后来回忆说:“是它(北京城)启发了我的历史兴趣,把我引进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科学殿堂。”侯仁之在北京居住了几十年,他对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是开创性的、建设性的、有大成就的。以北京为案例的学术研究,集中体现了侯仁之的历史地理学思想。
侯仁之对北京城的研究始于燕京大学。那时,顾颉刚教授创设的一门新课《古迹古物调查实习》,极大激发了侯仁之的兴趣,他担任了顾颉刚的助手,从此,他把地理考察和北京地区的研究结合了起来。
那时的中国还没有现代的历史地理学,只是传统的沿革地理,虽然顾颉刚在燕京大学创办的《禹贡》半月刊的英文名称使用了“中国历史地理”(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这个名词,但是内容却仍然是沿革地理的。侯仁之此后一段时期的论文整体上也没跳出沿革地理学的圈子,但是他在尝试,试图将文献考证与野外的实地考察结合起来。
1946年是侯仁之学术历程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临行前,他带上了大量的北京历史地理的资料,侯仁之说,他要“带上这些砖头瓦块,去学习建筑方法,构建历史地理的大厦。”后来,他又把这批“砖头瓦块”带了回来,一直摆放在他的家中,竖放起来有一米多高,其中有《光绪顺天府志》《日下旧文考》《畿辅通志》等。
侯仁之就学于罗士培(Percy Maude Roxby)教授任职的利物浦,罗士培是英国第一个地理系——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罗士培去世后,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系主任、剑桥大学地理学专业毕业的达比(H.C.Darby),成了侯仁之的导师。达比是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建设者,也是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英国历史地理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学者。
达比的学术思想对侯仁之的影响很大。侯仁之说:“看达比怎么研究英国历史地理,对我启发很大。这对我完成博士论文《北京的历史地理》,很有启迪。”
194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侯仁之回到了燕京大学。经过在英国的三年学习,侯仁之在学术认识上完成了一个质的变化。摆在侯仁之面前的任务就是打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梏,创立中国现代的历史地理学。
1950年,侯仁之发表了《“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他和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在思想上的决裂。这篇文章很短,但是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逐步被建立起来了。因此,学界认为:“侯仁之是旗帜鲜明地、系统地倡导新的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中国第一人。”
侯仁之也是按照自己的上述思路开始重新研究北京城的,同时还参加到北京城的规划之中。1950年,侯仁之应梁思成之邀,任“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于是,侯仁之写就了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篇研究论文——《北京海淀附近的地形、水道与聚落》,为海淀区的规划提供了依据。研究侯仁之历史地理“环境变迁”学术思想的邓辉教授认为,这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篇严格按照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进行实证研究的范例,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典范之作。
北京城是如何起源的,原始城址在哪里?侯仁之研究认为,三千多年前永定河上的古渡口,相当于卢沟桥所在的地方,是古代太行山东麓南北交通的要冲之地,这里的交通枢纽地位具备了形成城市的条件,但是由于易遭受洪水威胁,使得北京城原始城址出现在蓟丘,即今天的莲花池附近。从蓟丘,到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再到明清京城,直到现在的新北京,侯仁之做了系统的研究,写出了《关于古代北京的几个问题》《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北京都市发展过程中的水源问题》《从北京到华盛顿——城市设计主题思想试探》《试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三个里程碑》《海淀镇与北京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理关系与文化渊源》等论文。侯仁之的研究更是一种研究方法的确立,他从河湖水系、交通区位等地理特点入手,结合文献考证、实地调查,吸收了考古学、建筑学的理论与方法,揭示了北京城的起源、布局和城址迁移的全过程,这是侯仁之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创新。
几十年来,侯仁之对北京城的研究,对北京城规划和建设的影响是很难用准确的量化来评估的,如果要用几个关键词来说明他和他的研究与这座城市的关系应该是:一个全新的学科方法,一座古老的城市,一项前无古人、启示后学的学术成果。由于在历史地理学领域的贡献,侯仁之获得了美国地理学会(AGS)颁发的乔治。大卫森勋章等多项学术成就奖。
侯仁之曾长期担任北京市城市发展顾问和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职务,他关注着古都的规划建设、古迹保护。北京西站的选址、后门桥遗址的保护、加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都有他的功劳。
在北京一些地方都可以看到侯仁之撰写的碑文,如《明北京城城墙遗迹维修记》《白浮泉遗址整修记》《北京建城记》《北京建都记》等。在一个世纪的时光中,侯仁之为这座城市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一直用真情默默地研究、书写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人生的最后几年,侯仁之在北大校医院病榻上度过,他不能像往常一样走出来看看变化中的北京城。但在病房不远处,就是曾经的成府蒋家胡同3号——恩师顾颉刚创办《禹贡》半月刊的地方,在这里安享晚年,他应该是开心的,因为中国历史地理学一个世纪的回声在陪伴着他。( 汤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