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纪宇已经是代理小队长了,面对比她年长的老环卫工,怎么沟通,她在细心摸索。 杨锐 摄
许鑫希望,自己在环卫系统将来可以用上他大学学习的知识。 杨锐 摄
他们是一群大学生,却选择投入环卫的"编制"里,一度令舆论哗然。
一年多来,外界一时的关注降温之后,岗位带来的好奇、疑问、不解,都一一袭来。有的人走了,更多的人选择留下。
怎么用好这批知识青年,是摆在哈尔滨环卫系统面前的一道题;而如何用好自己的知识见识,更是摆在每个大学生环卫工面前更大的一场考试。
"这么多年来,全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发展,凭什么我们环卫行业不能发展?"这是哈尔滨环卫办一位副主任发出的疑问。
"如果学习不好,你现在连大街都扫不了。"说这话的人是一位大学毕业生,也是一名环卫工。
2012年,哈尔滨市通过严格的笔试、面试,招聘了448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在30岁以下、具有事业编制的环卫工。
新闻一出,一时舆论哗然。究竟是就业压力使然还是为了一个编制带来的安全?大学生环卫工的话题引来众多评论,观点不一。
然而,整整一年过去了,当关于大学毕业生是否应该仅为一个"事业编制"去当环卫工的新闻热度降温之后,当初成功考入环卫系统的这448个人,这一年究竟经历了什么?他们为这个行业带来了什么变化?他们又被这个行业改变了什么?
死也要死在编制里 ?
12月初的哈尔滨,凌晨四点还是漆黑一片,气温在零下十几摄氏度,几辆清扫车来来回回接力般地为这座城市的苏醒做着最后的准备。
"金姨,灯怎么不亮呢?"一边说话,哈尔滨市道里区环境卫生清洁中心第四中队代理小队长纪宇一边按亮了挂在环卫工金姨右肩头的爆闪灯。这灯用来给过往的司机提醒:有人在此作业。
纪宇是2012年成功上岗的大学生环卫工之一。如今,她所代为管理的这个小队共有50多名队员,绝大多数的年龄都和她的父母差不多。从上班那天开始,纪宇就管他们叫叔叔、阿姨——他们是这座城市12000多名环卫工里的主力队员。
像纪宇这样的大学生环卫工,在哈尔滨也是第一批。用一位上了年纪的环卫工的话说,这之前,没人能想到,环卫工作的饭碗还能这么抢手。
2010年,哈尔滨市一个区的环卫大队曾面向社会招聘环卫临时工,半个月的时间里就等来了两位年过半百的报名者,最终两人被全部录用。再往前的2000年,为了缓解环卫工的短缺,一些单位甚至还聘用过智力上有缺陷但身体健康、能够劳动的人充实到环卫队伍中来。
这种没人当环卫工——确切地说是没有年轻人当环卫工的局面在2012年被打破。
2012年9月,哈尔滨市环卫部门发布启事,面向社会招聘457名具有事业编制的环卫工人。
"编制"这个词,在这条招聘信息中仿佛充满了魔力,一下子吸引了11539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在30岁以下的"80后"前来报名。甚至当时有报名者直言报考初衷时,不讳言地说"死也要死在编制里".
据了解,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哈尔滨就没有招聘过具有编制的环卫工人,只是补充过一些退伍转业的人员带着编制加入到环卫队伍中来。这457个编制不是新审批下来的,而是多年老职工退休后一直空缺没有填补的位置。
工作还是那个环卫,在许多人看来,就因为多了那么四个字——事业编制,所以,包括29名硕士研究生在内的7186人通过资格审核并缴费成功,得以参与竞争考试。这其中,就包括从大庆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毕业、通过专业八级、正在山东青岛一家私立学校当英语老师的纪宇。
曾经,纪宇想留在山东青岛。因为做软件开发的男朋友在那里,而且发展不错。
"可是那边的房价太贵了,而且离家太远了,我实在受不了春运的折腾了。"在青岛工作的时候,纪宇每次寒暑假回家,都要和男朋友"费劲巴力"地买火车票,然后从山东青岛坐22个小时的火车到黑龙江哈尔滨,再坐6个小时的长途客车回到黑龙江佳木斯的家中。
"父母年纪大了,我不想离他们太远。"尽管离开了青岛,但纪宇还是希望能留在一个大城市里。所以,她选择了哈尔滨。"偶然间看到了这边招环卫工,我就来考了。"
只是在后来看到发布的报考信息时,纪宇有些吃惊,"在汽车驾驶员、汽车维修员、清洁员三个岗位的竞争中,招报比例最高的是'南岗区城管局清洁员岗位',为1:36.三个岗位平均招报比例是1:16."
"那时我真的不确定,自己能不能考上。"纪宇没说编制对她有多大的吸引力,但她的话在别人看来就是因为编制她才会来考环卫工的。
"要说根本没考虑过编制的问题,那都是骗人",和纪宇不在一地但几乎同时报名的许鑫点破了这层窗户纸,但许鑫强调,"编制,考虑过,但只能排在第三位。"
这位从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专业毕业的硕士,曾在外地一家食品厂上班,但由于感觉抱负难以施展,才转投哈尔滨环卫系统。
"报名之前我做了一些调查,哈尔滨已经投资建设了餐厨垃圾处理厂,现在正在起步阶段,今后肯定需要这方面的人才。"许鑫说,他大学专业里有关"发酵"、"堆肥"方面的知识与餐厨垃圾的分类正好相关,环卫系统将来能够有机会学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