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打工路上的惨剧”牵出一个隐形群体,
天不亮涌向城市抢零活,日落时带着疲倦赶回家,
无法摆脱的危险时时存在,白跑一趟的无奈常常发生……
打工路上被撞,三名工友不幸离世。当众人为生命的逝去惋惜时,济南几大马路劳务市场上,许多工友依然在为没有挤上招工的车辆心生遗憾。“死人的事儿,唉,我们村每年都要发生两三次。”一位工友如是说。
在济南周边,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走工族”,像候鸟一样,为着每天并不确定的收入,天天起早贪黑往返于城郊农村与济南市区之间。
69岁的“走工者”
“有空了就找点活干,多少赚点柴米油盐钱。”在老伴的印象里,现年69岁的肥城石横镇对付山村人郭泗忠似乎永远也闲不下来,而这分辛勤在给家庭带来收获的同时,却不经意地带来了一个不小的意外。
跟村里其他乡亲一样,每年的农闲时分,郭泗忠都会在附近的县城找些零活干。白天起大早去干活,晚上回家里睡觉。
两个多月来,郭泗忠的生活轨迹固定在家与平阴县城的两点一线之间,带领他的是同村的小工头郭庆彬。刨去吃喝,一天可以得到80元钱。
日子劳累却也平静,一直到1月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彻底打破了这分平静。当日凌晨5点来钟,天还没有亮,郭泗忠像往常一样起床、洗漱、吃早饭,坐上开往平阴的农用三轮车。沿途,驾驶员又捎上了邻村一起打工的另外4名乡亲。
7点半,载着10名乡亲的三轮车行驶到了那个每天要在此左转的十字路口。一声巨大的撞击声,瞬间盖过了农用三轮“隆隆”的发动机声,坐在副驾驶上的郭泗忠跟挤在后斗里的9名老乡一起,直接从三轮车上“飞”了出去。
在清晨阵阵寒风中,郭泗忠甚至不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只觉得腰部一阵疼痛,就倒在地上站不起身了。后来,他从家人口中得知,三名工友永远离开了人世。
出事的除了69岁的郭泗忠,最小的也已经50岁。“年轻人都出远门打工,村里都是接近50岁或50多岁的人。”对付山村书记郭泗坡说,趁农闲时节,家家户户的“顶梁柱”都出门打工,赚点零花钱。“光靠种地哪有钱花,又没有其他技术,只能出来打个零工。”
每天都不知下一站在哪儿
而在济南市的周边,也有着成千上万的“郭泗忠”,每天来往于家与济南城之间,过着“走工”的日子,每天一早赶到济南,傍晚顶着夜色回到家里。
1月5日上午7点45分,济南市历城区全福立交桥下,散落在各处的早餐车不时飘出缕缕“白烟”。一辆银色的昌河面包车停在了路南辅道上,刚一停下,十多人就迅速围了上来。
现年60岁的济阳人张福臣正站在马路的对面,看到面包车,他下意识地丢掉手里的香烟,拔腿就往对面跑。可还是晚了一步,等他赶到,面包车里的工头已经找够人手,开车离去了。
“早上6点左右活好找些,过了7点还没找到活儿,就很难再找到了。”
五六年的“走工”经历,张福臣早已经成了这处自发形成的劳务市场的熟客。在熟悉找工规律的同时,他的生活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不用闹钟,每天凌晨的4点前,张福臣都会从梦中醒来,简单地洗把脸,就到了出发的时间。跟郭泗忠不同,张福臣距离第一目的地济南的距离要远很多,而在到达之前,第二站要去往哪里,他的心里也没有数。
“到了再找,仲宫、章丘、长清,哪儿有活去哪儿,有啥活干啥活,能挣钱的都能干。”
距离远,交通工具也“高级”,“在村里坐车,金杯,坐满人就走,30人、40人都是它,只要有空就往里塞,塞满为止。”每天坐车的车费是张福臣的第一笔花销,车不难找,村里就有三四辆,价钱也不贵,凌晨4点多村头集合,晚上下车地点集合,一来一回10块钱。
之所以起这么早,就是为了在6点前赶到全福立交桥。“我们地里没活时才出来,没什么技术,主要是在工地干,钱一天一结,工头都来得早,来得晚了,我们就找不到活了。”
每天5点来钟,张福臣和他的乡亲们就到了全福立交桥。运气好的时候,下车不久就有包工头找人,这样一天的收入就有了保障。
大多数的时候,到达全福立交桥后,张福臣和他的乡亲都会抓紧时间找个早餐点,花三五块钱买上几根油条、包子之类的早点,一边吃一边留意着包工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