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他们温暖着你的回家路(图)
//www.workercn.cn2016-02-03来源: 北京晚报
分享到:更多

  志愿者马成朋:

  “一个眼神,就知道他需要帮助”

  40岁的马成朋是北京青檬志愿者联盟的一名志愿者。今年是他在北京西站进行志愿服务的第二个春节了。在这个以大学生为“主力”的志愿者团队中,皮肤黝黑、两颊红彤彤的马成朋显得很另类。可在满嘴京腔的志愿者中,他又很“特殊”:作为一个外地人,他更能明白,车站里需要帮助的人们那种急切,却又不敢轻易相信陌生人的感觉。马成朋说,无论哪个志愿者,只要走到了岗位上,都是怀着一份热心,但是,不一定所有的志愿者,都曾经经历过迷失在一个火车站,或是迷失在一座陌生的城市。“只要看一个眼神,我就知道他们是不是需要帮助。”

  没有感同身受 就不会理解这份无助

  “去取票的,坐两个电梯然后拐弯。”他穿着志愿者统一的蓝马甲,在北京西站地下的地铁出口处指挥着人潮,不仅嘴不停,还不停地转着身。一个挑着行李、个子不高的男子,与马成朋眼神相撞,他马上走过去,“您要去哪?”

  这就是他说的,“一眼就能看出来。”

  马成朋的家在安徽芜湖的一个小村庄。初中毕业后他在家种田,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踏上了打工的旅程。2003年7月,接到北京的叔叔的“邀约”,马成朋来到北京谋生活。这是他第一次来到首都,也是他第一次见识到如此大规模的火车站。来之前,他与叔叔约好了在北京西站的出站口见面。

  但在出站口,他和妻子、堂弟都傻了眼,偌大的火车站,出站口岂止一处?他们在车站里徘徊了整整40分钟,却找不到来接站的叔叔。其间,有人上来向他们推荐旅馆,甚至“好心好意”地问他们要去哪里,可是,“我们不敢相信他们啊。”直到出站的人群散去,他们才终于找到了叔叔。

  “我不知北京西站当时有没有志愿者,也不知道该向谁去问路。很多外地人第一次来到北京,都是这个样子。”当时手机已经不是稀罕物,但对于打工者来说,还是个奢侈品。因此,如果见不到人,很难联系上对方。

  不久后,马成朋找到了新的工作,做服装的销售员。有了稳定的收入,他会把父母、孩子接来北京住一段时间。正是因为有过在火车站“迷失”的经历,他和家人相约接站,“最好都能在站台上见面。只要记住车厢号就行。”

  然而,这只是他这个有经验的人的好办法,沿途走出北京西站,仍然看见无数扛着行李的人,茫然地走来走去,那眼神,就跟几年前的自己一模一样。那些人还是不敢去打听,还是有很多人围着他们,推荐旅馆、出租车。站外也是一样,车站前,有人在打听,明明找对了车站,为什么见不到亲人?“亲人在马路对面呢。在我们老家县城里,马路对面两个车站,隔不了几米远;但北京的道路太宽了,北京西站前的车站有些还要过天桥。”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