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汝信:信守真理追寻美(组图)
//www.workercn.cn2014-02-10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守“真”

    “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从不平坦、宽广。他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执着前行。

    上世纪90年代,已是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的汝信一脚踏进了新的领域——世界文明对话。

    1994年,他牵头成立中国社科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数十位学者放眼世界,编撰出版了《世界文明大系》《世界文明通论》等,并定期组织国际学术会议。

    为何有此选择?触动依然来自实践。

    “我常参加世界性学术活动,发现我们对他国文明的了解有限,而国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更少。”他记得有一次,国内一位著名红学家去哈佛大学讲《红楼梦》。哈佛历来很欢迎各国学者的讲座,但那次却听众寥寥,只好临时打电话叫了很多中国留学生去“填空”。

    美国人到底了不了解《红楼梦》?他和许多学者交谈,发现知者甚少。

    在中国,很少有知识分子不知道莎士比亚。为什么西方人不知道《红楼梦》?中国五千年厚重文明,今天对世界的影响还有多少?汝信深感,在文化影响力方面,我们有大量工作要做。

    “文明对话能够增进理解,避免战乱与纷争。对外来文化要有开放的心态和海纳百川的气魄,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要有充分的自信和自尊。”他认为,人文学者的一大任务就是充当文化传统的“守护神”,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并予以发展。

    守护的不止文化传统,还有理想信念。随着年事渐长,行政工作可以放下,一般性研究逐渐减少,但,凡是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命题,汝信总是视为要务,勉力为之。

    2004年,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启动,他被遴选为咨询委员,审议工程成果、提出对策建议,还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此,新的忙碌开始了。

    几年来,工程教材审议会开了102次,汝信至少参加了十分之九,和江流、邢贲思等一起被大家戏称为“常委”——最常到会的委员。

    “有几次开会,我就坐在他身边,亲眼看到他有多认真。他每次都是带着发言提纲和做满批注的教材来的,发言充实有见地。”中央编译局原局长、咨询委员韦建桦十分感佩。

    辛勤付出,源于信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深入了解、对中国国情的清醒认识,使他对科学真理的生命力充满信心。

    他毫不讳言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这其中,既有敌对阵营从未止息的污蔑和攻击,更有飞速发展的现实生活提出的新问题。“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从不平坦、宽广。唯其如此,才更需要我们以百倍的努力去应战,去回答。”

    多年来,他始终记得苏东剧变后和意大利友人的一次交谈。

    “苏联、东欧都已放弃马克思主义了,你们什么时候放弃?”这位意中友好的实干家直截了当地提问。

    “苏联的失败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结果,绝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终结。有中国在,马克思主义垮不了!”汝信答得斩钉截铁。

    辩论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就等未来历史的判断吧!”意大利友人耸耸肩。

    20多年过去了,汝信觉得欣慰:中国今天的发展和坚守,有力地回应了他当年的坚持;而他对“历史的判断”更加充满信心,因为,在通往真理的路上,他看到了越来越多的身影在站起,在集结,在前行。(本报记者 王斯敏)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