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叶蓬:梨园承与传(图)
//www.workercn.cn2014-09-02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叶蓬 照于2009年

  2 “不叩门的入室弟子”

  提到拜师,叶蓬依旧用了“得天独厚”四个字来形容:“我赶上的机遇,别人没有,是得天独厚的。”眼神中油然闪过一丝自豪兴奋。

  是的,那个时代下,很少有人能拥有他那样的幸运,从5岁起磕头拜杨宝森为师,叶蓬一生先后跟从三位京剧大师学习老生:杨宝森、杨宝忠、李少春。事实上,能成为这三人中任何一位的徒弟,对演员来说都是无上的荣光。

  光阴逆转,时间定格在1944年。那一年,与叶家有亲戚之谊的杨宝森正在找寓所,请风水先生看过几家后均不遂意,最终,他接受了叶盛兰的邀请,住进了叶家尚未修葺完工的、距海北寺街不远的棉花五条甲3号院。

  叶蓬回忆说,父亲此举,一是与宝森先生有着联姻之亲——自己的姑母、父亲的二姐叶玉琳此前嫁给了宝森先生的表兄宋继亭先生;二则,是父亲与宝森先生交情甚密,情谊深厚。“他们艺术上惺惺相惜,互相敬仰对方的艺术。搬到一起,更可于技艺上相互切磋。”

  “宝森先生先搬进去的,半年之后,我们才搬来,乔迁当天,怹特地买了一对古瓷花瓶同着夫人来贺居。”

  “宝森先生管我祖母叫亲(音:庆)娘,几乎每天都要过去给怹磕头请安。”

  “宝森先生的养女杨文慧,小名小玲,跟我同龄,我们玩儿得特别好。”

  在叶蓬泉涌般的回忆中,与宝森先生住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温情如歌,时光暖意而亲切地从上面流过。

  这样的氛围下,拜师仪式也来得分外熨帖平实。“一天,父亲把我叫过去,说‘给杨三大爷磕头’,宝森先生说‘这非节非寿的,怎么磕起头来了’,父亲接着说‘我打算让我儿子跟着您学老生’。其实平时我经常磕头,但这回意义不一样了。梆!宝森先生一拍桌子,‘成,我收这小徒弟了。’”

  自此,5岁的叶蓬成为了不轻易收徒的杨宝森年龄最小的入门弟子,开始了半玩半学的日子。年纪颇小的他,去师父家学戏抑或是找小玲玩耍,从来就是推门而进,不请自来,到底才5岁呀,家里人开玩笑,喊他“不叩门的入室弟子”。

  几年之中,这个“不叩门的入室弟子”陆陆续续跟着师父学了《武家坡》《四郎探母》和《击鼓骂曹》几出戏,然而,印象最深的,还是跟着师父上园子的经历。“上园子前,师父先要在家吊嗓子,等把嗓子吊透了再出门。听怹吊嗓子实在是一种享受。”

  “出了门,我们坐的是包月洋车,车身镶的都是铜活,漂亮、讲究,跟电视剧演的不一样,那时候的洋车都是一个人坐,款款实实的,小孩儿坐在大人脚底下,俗称车簸箕的地儿,车夫边跑边喊‘东去——西去——’可威风了。”

  叶蓬说,童年最好听的声音,就是杨三大爷脚下的铜脚铃了,脚铃一般由坐车人控制,以供消遣之用,“真是悦耳极了,脚铃擦得锃光瓦亮,响起来脆生好听,铛——铛铛,宝森先生把它踩得跟打板儿似的,有轻重点儿,有花点儿,有后半拍。不单如此,大街上有轨电车里的脚铃、胡同口烙烧饼的擀面杖,都有着各自的节奏,好听之极。”说这话时,他脸上浮现出一种少年般兴奋的光亮。

  几十年后,叶蓬将这些儿时储存在脑海中的声音融化到了舞台之上,融化到了祢衡的鼓点之中,“鼓打一通天地响,鼓打二通国安康,鼓打三通灭奸党,鼓打四通振朝纲”,当鼓声咚咚作罢,台下掌声雷动时,可有人听出这里面暗藏了一颗彼时少年人活泼的发现美的心灵?

  留连光景昨日事,只有戏中似少年。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