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战樊城》 叶蓬饰伍员
3 余杨不分家
叶蓬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父亲打给李少春先生那通电话的内容。
那是1962年7月26日,接电话的是李少春的妻子侯玉兰:“是四哥啊,您有事吗?”
“少春在家呢吗?”
之后李少春接过电话:“四哥。”
“现在国家提倡继承传统,兴拜师,我想让我儿子拜你。”
“好啊,定没定哪天?”
“8月2号,挨前门饭店办,你看要请谁啊?”
“不请谁,就是王少楼、赵贯一,这两位别落下就行。”
于是,盛大的拜师典礼就以一个电话的形式确定了下来。那天,前门饭店高朋满座,萧长华、侯喜瑞、马连良等大家悉数到场,23岁的叶蓬在典礼上一共拜了两位师父,一位是李少春,另一位是杨宝森的弟弟杨宝忠。
“这二位都是余叔岩先生的入室弟子,我先学的杨派,余杨不分家,父亲希望我在师承上血脉贯通。”叶蓬说,对于京剧这门讲求口传心授的艺术,拜师,往往有一种认祖归宗的意味。然而,若按老观念,李少春与杨宝忠师出同门,往往不会同时收下同一个徒弟,“但这二位都欣然接受了,足见跟家父交情多深。”
杨宝忠先生,迄今留给叶蓬的印象是“神人”。“我跟宝忠先生学戏时间最长,他真是广纳中西,大家都叫他洋人,不单长相,台上台下,做派爱好,都洋。一进怹那屋,正面就是怹西洋乐老师的油画画像,前面是一个谱台,上面放的五线谱,那时梨园行哪有人懂五线谱啊!怹学小提琴,技巧也用在了京胡上,小连弓、快弓、揉音,只有杨派有;生活上,先生也西洋范儿,喜欢的都是些洋东西,和同代人相比,非常开明创新。”
而李少春,这位文武老生全才,则在拜师宴上对学生发表了如下寄望:“第一,拜师是为了学艺,不图虚名;第二,要真学、真演、真练,反复实践。”言简意赅、字字珠玑,语重心长。
令人慨叹的是,11年后,这位傲然一世的艺术家被下放到“五七艺大”(“文革”中几所艺术院校合并的校名)任教,而学生叶蓬,此时也已远赴沈阳教戏。“谁能想象,那么大的李少春,晚景竟如此凄凉,只落得给我写信。”
他记得在那封长信中,师父叮嘱他:除去真学、真演外,还要真教。
两年后的深秋,落叶飘黄,悲凉寡欢的一代名伶终于含冤故去。唱得梨园绝代声,西风北客两飘零。但是那句“真演、真教”的嘱托,和先生教过的戏,一起刻在了叶蓬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