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牛腿是汉族古建筑中雕画装饰的重点。 均 刘海波摄
“多层叠雕”创新境
东阳木雕以平面浮雕见长,限于工具和视角,雕刻深度最多只能80毫米,而陆光正的发明,深度逾300毫米。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这也是陆光正一生中最为充实和忙碌的年代。
他还清晰地记得,在汉堡的中国领馆,工作人员为他下厨煮面。“80年代初,国家提倡走出国门赚外汇。我和中国工艺装饰公司的同事被派驻在欧洲承接工程。我们成为当时第一批走出国门的‘公派’人员。”陆光正说,刚开始,别人并不了解中国木雕以及如何将木雕用在室内装饰上。
为了开展业务,陆光正找到中国大使馆,请他们帮忙向当地的中餐厅介绍装饰业务。几家餐厅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答应了。几个月后,中餐厅焕然一新,处处流露出浓浓的“中国元素”,令大家兴奋不已。从此,当地的中餐厅、宾馆纷纷找上门,装饰业务的订单如雪花一般。“当时,我们在欧洲、东南亚等地名气相当大,走到哪里都受到热烈欢迎,说我们是最正宗的中国师傅。我就每月往返于中国和欧洲。国外绘图设计、安装,国内加工出口。我也被同事们称为最早的‘空中飞人’。当时,我每月的工资只有30元人民币,而每月赚的设计费就有10万马克左右,当时1马克可以兑换约3元人民币,不过这些钱都必须上交国家。”
随后,陆光正为汉堡“中国城市大酒楼”做木雕设计,该设计被誉为“民族装饰走向世界的样板”。紧接着,东阳木雕总厂接下了新加坡董宫酒家的木雕装饰工程,陆光正组织十几位同行设计制作了12块长12米、宽1.2米的挂屏,被时任新加坡总统李光耀誉为“新加坡至今最好的建筑木雕装饰”。其后,他又成功为美、德、日、埃及等国的客商完成木雕装饰,使东阳木雕再度轰动海外。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80年代,随着民用装饰市场发展,幅面阔大的大件作品需求剧增。艺人们纷纷探索大件木雕的创作,却都碰上了开裂、断损这一“瓶颈”。当新加坡董宫酒家的木雕装饰完工后,出现了陆光正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南洋的热带气候使木雕条屏发生了开裂。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董宫酒家只能取下这些作品,永久珍藏。
“东阳木雕的千年美誉不能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可是要解决这一难题,谈何容易。”陆光正愁上心头。有一次,他看到工人们将一座屏风折叠起来准备装箱出口,心头为之一亮。能不能将整幅大型作品分成若干个单元进行雕刻、组装呢?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他终于找到了解决途径——将大幅作品根据画面的构图划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采用独立的板材,板材之间留有一定空隙,防止热胀冷缩。他的这一创举,突破了东阳木雕乃至中国木雕大幅作品创作的禁区。由于分组雕刻组装,可容纳众多雕工同时开工,还大大缩短了工期。散件运到现场再组装,也解决了大型作品入门和运输的困难。而且,利用这一技术,可以使大幅作品拼装后“天衣无缝”。
2001年,杭州市重建雷峰塔。专家委员会在遴选塔身内壁装饰工艺手段时,对大型东阳木雕作品的开裂变形问题提出了担忧和质疑。陆光正立下“军令状”:苦战两年,不仅成功解决开裂变形问题,还创新出多层叠雕工艺,在平面浮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半圆雕、圆雕等多种技法,采用分组雕刻逐层对接组装工艺,将《白蛇传》诠释得大气淋漓,神韵独具。
原本,东阳木雕以平面浮雕见长,限于工具和视角,雕刻深度最多只能达80毫米,而陆光正发明的多层叠雕,少则二层,多则七层,深度超过300毫米。若再根据创作意图,对分组画面采用不同色泽的木材,就可制成彩木多层叠雕作品。
开启“儒匠”之门——记中国红木艺术第一人... | 2010-08-20 |
开启“儒匠”之门——记中国红木艺术第一人... | 2010-08-20 |
叶星球:追着梦想奔跑 | 2010-08-20 |
崔磊:他的作品永不定型 | 2010-08-20 |
雕漆艺术传承人马宁 | 2010-08-20 |
走近“桃源工” | 2010-08-20 |
刘国通:让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的语言(图) | 2010-08-20 |
寻访桃源工程冬初:木雕做“俗”也求“雅” | 2010-08-20 |
万正兰:倾尽心血雕精品(图) | 2010-08-20 |
“木雕工”冠军王国华 :“融入时间、心血... | 2010-0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