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徐光耀这位经历了70年前战场滚滚硝烟洗礼、从敌人的刺刀丛中走过的战士,这位将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到抗战书写和民族兴亡的爱国主义的老作家,也将迎来他90岁生辰。
作为一位作家,徐光耀是令人敬慕的。他的文学之根始终扎在生活的厚土中,因有深厚生活的丰富滋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他的作品读来特别有滋有味。他所亲历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让他的笔墨与中华民族争取独立与自由的光辉历程紧紧联系在一起,即使在题材上偶有离开,他的行文间也自有一份刚健英武之气,像挺拔的战士,时时刻刻都在等待着冲锋。然而,要知道,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生活的这一份特别的“馈赠”往往意味着你必须被生活的大浪所席卷,甚至必须是“汤镬炼骨,魔焰炼魂,几番地脱胎换骨”。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受得住这番考验!
熟悉徐光耀先生的人都知道,他13岁参加八路军,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他并不是为了写作而走向战场,而是在那个弥漫着血与火的时代,和中国人民一起站到了生与死的十字路口。13岁,在今天讲还是一个孩子,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孩子是如何穿着与他的身材不相称的军装,投入到抗日的大潮中去的。我们只能通过先生的文章《滚在刺刀尖上的日子》去想象当时的情景。当时的徐光耀,也不过17岁,是冀中警备旅锄奸科的干事。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好几次都屏住呼吸,觉得惊心动魄,不能自已。特别是,当他写到,在冶庄头与扫荡的敌人正面遭遇的情景,更是让人难以忘怀。一开始,他就被一个伪军辨认出是“小八路儿”,当他睁眼看时,对方却笑了一下,走过去了。尽管他排在接近末尾的最佳位置,却仍然被挑了出来,同伴惨绝人寰的叫声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折磨。一个个孩子找机会脱了身,他却丝毫没有办法,千钧一发的时刻,日本军官的“训话”让他和另外一个孩子放归于群众。再后来,是房东舍命保护了他。徐光耀说,“我看看他的眼睛,那里面闪烁着的,正跟乞求伪军回家拿钱的那孩子的眼神,一样的清明,一样的真诚,这是我至死也不会忘记的……”或许,就是这样的眼神,让他的心永远留在了抗日战场上。那些人与事,任何时候,只要一想起,就激荡着他的心怀。这大概也是他为什么能在25岁的时候就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平原烈火》的原因吧。《平原烈火》正是根据1942年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军民“五一”反“扫荡”的艰难历程创作的。那一场场战斗、伏击、突围,是燕赵儿女英勇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生动展现,同时也是作家徐光耀为自己那一代人曾投入其中万死不辞的火热青春的一份文学证明。
如果说,《平原烈火》的广受关注是徐光耀先生在文学上的初试锋芒,那么,奠定了作为作家的徐光耀的作品,则是一代代的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小兵张嘎》。《小兵张嘎》及同名电影一经问世,便轰动全国。今天这部小说的总发行量已经达到千万册,电影《小兵张嘎》亦久映不衰。徐光耀创造的“嘎子”这一令人难忘的文学形象,这个浑身嘎气、机智生动的八路军小英雄,感染和激励着中国的一代代读者和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