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叶匡政:文学奖也在改变
//www.workercn.cn2015-08-18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这一届的茅盾文学奖,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上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作家开始成为获奖的主体。叶匡政说:“比如格非、苏童,都是那个年代先锋文学重要的代表人物,李佩甫的成名还更晚一点。”

  变化的不仅是得奖人,也在于作品本身。叶匡政说:“不同在于,以前获奖的作品,多以传统的作品为主体,也即是传统的叙事方式为主。而先锋作家的创作模式和传统的创作模式,是有所不同的,他们的纷纷获奖,也证明,快速变化的文学创作,也在影响着文学奖,尽管这种影响还稍有滞后。”

  为什么认为文学奖滞后于文学发展,叶匡政的理由是,许多作家其实早该获奖了,“比如格非,他是先锋文学中一直坚持创作,并且希望在文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建树的作家,他的《江南三部曲》写了很多年,陆陆续续出版,可以看出他对于文学的理解和探索。苏童也是这样的一位作家,只是表现没有格非那么明显,不过他又是一位非常全面的作家,这很难得。李佩甫早年的《羊的门》,也是非常好的作品,在今天才得奖,其实有些晚了,但好在,我们能够看到,文学奖在跟着文学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这是好事。”

  茅盾文学奖是长篇小说奖,而今天,长篇小说的阅读已经远不如当年茅盾文学奖初设之时,叶匡政说:“在文学领域中,长篇小说是非常专业的领域,同时又是商业化最发达的领域。这和出版市场本身的特点有关,长篇小说更适应于市场。相对来说,中短篇小说,更短的散文诗歌,过去我们都知道,比较难卖,远不如长篇小说。”

  即便如此,长篇小说在整个出版市场中,也在不断地边缘化。叶匡政说:“今天看来,除了一些专业的长篇小说评论家、一部分从事文学相关研究和工作的人以及少量的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之外,社会上对于长篇小说的阅读量是很小的,一部小说出版,印几万册就算是很不错了,相对于中国十几亿人口来说,太少了。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状,我想,今天的文学奖,也应该在促进阅读的方面更多做一点儿工作。”

  北京晨报记者 周怀宗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