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940年,于蓝与田方在延安
采访札记
于蓝以延安为起点,她70多年走过的革命道路、银幕征程,远不是这篇拙作能够承载的。比如她在《烈火中永生》里塑造的江姐,本文只一笔带过;她倾尽心血与赵丹一起准备把《鲁迅》搬上银幕,她为饰演鲁迅夫人许广平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她60岁时受命组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兢兢业业勤奋工作20年,开创出中国儿童电影事业的广阔天地;艰苦的工棚办公室,滴水成冰的严寒,大门的铁把手粘住她的手指,那撕伤的疤痕至今犹在;退休后她成功创办国际儿童电影节,继续殚精竭虑地为电影事业和青少年的成长力所能及地奔波着……这些都略过了。
说实话,前两天我去见“大姑”时,难免有些不安。不想,她拿过我自感有“残缺”的一沓A4纸,第一句就说,写那么多干吗,太长了。
于蓝眼神已有些不济,需要用放大镜来看稿件。我借机打量这熟悉的环境。很难想象,在这座普通住宅楼的两居室里,这位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入党的老干部、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已经居住快30年了。过道有一旧书柜,不高的柜子上面是一堆没有打开的锦盒,她获得的若干奖杯、证书,静静地躺在里面。小小的餐厅和不足10平方米的会客室里,比较显眼的位置,挂着她和周总理在一起的照片,还有电影中江姐的剧照,延安时期一些珍贵的旧照等。最大的一张照片,悬挂在她的卧室里,当然,那是田方。
她看出稿子中的一处差错,说:“这块儿怎么能瞎写啊!”我一看,是我笔误,把人名写错了,其他的时间、地点全对。我赶紧说:“没关系,没关系……”我是想说,这点好改,她没容我说完,严肃地说:“怎么能没关系呢?这不是瞎写嘛!”
说完稿子,于蓝回到了“大姑”的状态,非常可亲。她的听力也不太好,特意戴上了助听器。电话铃声响了,她拿起话机,声音清脆、响亮,哪像已经90多岁的老人了。她谢绝了电话那边的活动邀请,并真诚地表达感谢。她说,今年的邀请、活动、采访特别多,不想给人家添麻烦,能推的都推掉。我们问,您一直挂在墙上的“闻鸡起舞”四个大字呢,怎么不见了?她说可能博物馆收集走了,记不得了。条幅虽然没有了,她仍然每天早上不到6点就起床,哪怕手推着轮椅也要到楼下活动一下,练练腿脚。每天安排得挺充实的。有人说起她还参加了书画班,画儿画得不错时,她赶紧小声说:“别提画画儿的事儿,他们该要了。”话声虽小,我们却都听到了,大家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大姑”也开心地笑了。
(李培禹)
演绎经典的尹升山 | 2009-09-25 |
三个“留守”知青的故事 | 2009-09-25 |
满目青山夕照明——记四位老电影艺术家 | 2009-09-25 |
毛泽东的儿媳刘松林:传奇而普通的人生 中... | 2009-09-25 |
于蓝:为信念而燃烧 | 2009-09-25 |
舒晓鸣:我吃过毛主席半块糖 从“小白毛女... | 2009-09-25 |
之前传闻有了验证 韩雪真是“红三代”(图) | 2009-09-25 |
陈维亚谈抗战文艺作品: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 2009-09-25 |
邓超出演爱国将领张自忠(图) | 2009-09-25 |
抗战烽火中的中国文艺 | 2009-0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