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草婴:一辈子一件事
//www.workercn.cn2015-09-27来源: 燕赵晚报
分享到:更多

  思索

  “我从事翻译工作首先是为了参加反法西斯斗争,想通过翻译让读者了解反法西斯斗争的真实情况,从而增加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其次,我一向喜爱俄苏文学,因此也想通过翻译让中国读者欣赏到一些好的文学作品,丰富大家的精神食粮。”草婴与翻译家许钧的对谈中,曾如此表达自己的翻译初衷。

  草婴说,之所以介绍肖洛霍夫的作品,是因为他认为在苏联作家中,肖洛霍夫是继承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很出色的一个,尤其是继承托尔斯泰的传统,发扬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斯大林去世后,揭发批判个人迷信的文章源源不断出现在苏联报刊上,这引起了草婴的注意。他渐渐明白,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强调人对人的恨,缺乏人对人的爱,也就是缺乏人道主义精神。他深深地体会到,文艺作品首先要关心人,关心人们的苦难,培养人对人的爱,也就是人道主义精神。在俄罗斯文学中,人道主义思想一直占据首要地位,而托尔斯泰就是杰出的代表,也因为这样,托尔斯泰被称为十九世纪世界的良心。

  草婴通过反复阅读肖洛霍夫的作品,完全肯定他是伟大的苏联作家,他的作品应该首先介绍给中国读者。因此,20世纪50年代,他翻译了肖洛霍夫的大量作品。

  “文化大革命”中,草婴因此成为重点批斗对象。江青污蔑肖洛霍夫是“苏修文艺鼻祖”,草婴便成了“肖洛霍夫在中国的‘吹鼓手’和代理人”,不但自己两度处于生死边缘,全家也都受到冲击。

  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也是草婴当时思考最多的问题。如何呼吁人性的回归,如何唤起人们的人道主义情怀,他把目光投向了列夫·托尔斯泰。

  “有人问我为什么特别喜爱托尔斯泰。我想首先是因为我特别敬重托尔斯泰作为一个人的人格。托尔斯泰说,爱和善就是真理和幸福,就是人生唯一的幸福。我觉得托尔斯泰的一生就追求这样的真理和幸福,他就是爱和善的化身。”在阅读和翻译文艺作品中,草婴认识到托尔斯泰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作品用感人至深的艺术手法培养人的博爱精神,反对形形色色的邪恶势力和思想。

  “文革”后,草婴花了二十年时间翻译了托尔斯泰的全部小说,总共四百万字。“有人说,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世界的良心,我同意这个评价,而且认为托尔斯泰的伟大人格至

  今仍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草婴的翻译计划十分庞大。他参照苏联版本制定了十二卷计划,包括列夫·托尔斯泰著名的三部长篇小说,即《战争与和平》(四卷)、《安娜·卡列尼娜》(二卷)、《复活》;四卷中短篇小说,按写作年代排列,分别为《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克鲁采奏鸣曲》《哈吉·穆拉特》,以及托尔斯泰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青年》。

  草婴通常要看十来遍原著,有时更多,吃透后才开始翻译。他认为只有这样,原著中的一个一个人物才会在脑海里活灵活现,这就是形象思维。要翻译好作品,不仅要把人物关系理清,还得把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诸如习惯等搞明白。这是翻译前必做的案头工作。

  有一次,他的学生章海陵上门拜访,发现老师忧郁又有些激动。后来草婴才告诉他:“安娜死了……我,我刚才在翻译‘安娜之死’,心里真难过。”章海陵认为,草婴的译作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他把自己和原作者融合在一起了。

  草婴深知,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工作,而任何艺术都离不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文学翻译也是一种艺术工作,只不过这种工作不能离开原作,因此是一种艺术再创作。

  草婴曾经为某报写过一句话:“自由、平等、博爱是人类文明的普遍准则。”这似乎可以作为他为什么要搞翻译的注脚。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