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朱晓玫:不想用故事博眼球(图)
//www.workercn.cn2015-10-14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巴赫是我的精神‘毒品’”

  这次音乐会上,朱晓玫再次弹起巴赫的曲目《哥德堡变奏曲》,这也是她最爱的曲子。

  朱晓玫最早接触巴赫,是在张家口的劳改营里。那时正值“文革”,出身不好的朱晓玫在插队。因为对钢琴有狂热的爱,她谎称要排练“样板戏”,从家里用煤车偷运来一架破烂的钢琴,还自制了几根钢丝来代替弦。寒冷的冬夜里,她找出巴赫钢琴曲中最复杂的五声部赋格弹奏。“当时只是为了让手暖和起来。”但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曲子还有“暖心”功能,“一下让我平复下来,陪我度过那段艰难的日子。”

  而等朱晓玫到了巴黎后,她最爱的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还曾为她赢得了一处安身之所。在一次音乐会上,一位法国老太太被她的琴声打动,当即决定把自己在塞纳河畔的一个房间以极低的房租租给她。从此,《哥德堡变奏曲》的音乐每天都在塞纳河畔无数次响起,朱晓玫的名字也和“哥德堡”紧密捆绑在一起,几乎成为她每场音乐会的必弹曲目。

  去年6月21日,在德国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朱晓玫应邀在巴赫的墓前演奏此曲,也成为史上第一位在巴赫墓前举办独奏音乐会的钢琴家。“巴赫就是我的‘毒品’,陪伴我走了这么多年。”在朱晓玫看来,巴赫的音乐平稳、平衡,没有大喜大悲,是有距离的安静、有分寸感的喜欢,“让我越来越上瘾,越来越放不下。”

  自传“永远不会”出中文版

  年过六旬的朱晓玫,虽然从国外火到了国内,但网上关于她的故事其实并不多。与其说她低调,不如说她还有点抗拒。

  早在1990年前后,就有法国的唱片公司找她,说要给她录制CD。然而朱晓玫的第一反应却是:“不要在世界上留下我的痕迹。”“就像有句话所说的——天空未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过。”

  后来的朱晓玫虽然同意了出唱片,但录制的过程对她来说却是煎熬。录完所有曲目,唱片公司都要拿去发行了,她自己再听,却觉得“简直太差”,“坚决不能出,必须重新再录。”如此反复4次,唱片公司的人硬是瞒着她发行了唱片。“拿到唱片之后我大哭一场,那段时间都不敢见人。”朱晓玫说,“不为什么,就是觉得自己弹得不完美。”

  2007年,她的自传《河流与她的秘密》法文版在巴黎出版,记录了她从张家口农场到美国、再到法国求学的经历。书中记载,她在巴黎时,曾找到一位每小时收费400法郎的钢琴教授。上课时,朱晓玫把上了发条的闹钟放在琴上,弹起了舒曼的《大卫同盟舞曲》。闹钟响起时,一曲未完,但她因为没钱付多余的课时费就停了下来,结果法国教授一下就急了,“你弹得这么好,我没有什么可教你的了,怎么还能要你的钱?”

  “那也是被逼着才写下来的。”提到这些经历,朱晓玫连连摆手,“因为出版商跟我说,如果你不写,我就找人用第三人称的口吻给你写,写些什么就不是你自己能控制的了。”正是在出版商这样的“半胁迫”的要求下,朱晓玫才自己提起了笔。

  直到现在,这本书还没有出中文版。有中国乐迷问她什么时候会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永远不会。”她一口否定,“我不想被人说我是拿故事博眼球。为什么一定要听故事呢?还是去听我的音乐吧。”(实习记者 韩轩)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