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王黎光:培养音乐艺术学子对中华民族的温情与敬意(图)
//www.workercn.cn2016-02-17来源: 人民网
分享到:更多

  希望中国器乐作品不再面临《二泉映月》的尴尬

  比起古筝竹笛等民族乐器,一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从小学习钢琴长笛等西洋乐器。王黎光觉得,“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意识在一些人的脑子里依然存在。“以我个人的看法,不是西洋器乐比我们中国器乐更有魅力的问题,是中国器乐作品太少,在本来就不多的作品中,又有一些不能深入民心的问题。就拿小提琴和二胡做比较吧,小提琴的作品从18世纪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到浪漫乐派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再到民族乐派的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德沃夏克等,风格广泛、题材丰富,令人百听不厌,也没有哪个人能在有生之年演奏完这些音乐大师的全部作品;而二胡的情况就略有不足,从附中到大学,再到研究生一直演奏《二泉映月》的尴尬让我们有一段时间不得不面对,虽然不能说是普遍现象,但也确有此情此景。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找到问题所在并予以解决才是克服问题的根本。”王黎光言语间透着无奈。

  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这两所音乐教育的高等学府的校名只有一字之差。“我常常听到民间有这样的说法:中央音乐学院就是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中国音乐学院就是琵琶古筝二胡等,其潜意识中无非就是一个‘洋’一个‘土’。”王黎光说,其实这两所学院的学科建设都是全面的,包含中西文化的音乐理论、音乐创作、器乐及声乐艺术表演。两所音乐院校不同之处是中国音乐学院的教学体系不是复制别人的,是在多年的教学积累中独立自主形成的,中国音乐学院更注重将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精华,吸取并落实到中国文化的本真当中,洋为中用,以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教育为手段来诠释中国音乐,实现中国音乐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伟大目标。

  使中国精神成为未来中国艺术家的内核

  王黎光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巨大的文化力量和文化自信,这种力量和自信无法从抄袭和复制中得来,只能从继承和创新中崛起。中国音乐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从根本上加强对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及研究着手,高度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他思索着并将付诸行动。他告诉记者,中国音乐学院正在规划音乐专业和国学通识协同互动式教育的课程设置,旨在使中国精神成为未来中国艺术家的内核。

  在王黎光看来,音乐教育要技术层面和创作新作品一起抓,同时还要提高国学课程并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度,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和中华民族的温情和敬意。当学生自豪“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大中华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时,他们自然就会创作和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中国音乐学院未来的音乐教育中,将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招收音乐艺术的学子,大家一定会看到更多的人学习中国器乐、中国声乐、中国音乐学,也一定会看到更多的人学习西洋乐器的最终目的是演奏美妙的中国乐曲。”王黎光对未来满怀憧憬。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