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洪汛涛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 《神笔马良》,是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获奖最多的童话佳作之一,拍成电影,编入课文,至今海内外还在不断出版《神笔马良》不同的版本。作家梅子涵先生曾说过:“马良养育过无数中国童年,谢谢洪汛涛先生!”
“马良”有支漏水钢笔
为什么父亲在20岁不到时能写出《神笔马良》?
浙江浦江自东汉兴平二年建县,已有1800年悠久历史,父亲就是浦江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孕育出的作家。他的童年是在贫困和战乱中度过的,自幼喜欢绘画、篆刻、书法,尤其热爱文学。父亲小时候大部分的时间生活于以分销报纸为业的外祖父家。那时的浦江经济还很萧条,文化也不发达,整个县里没有一家书店,只有这一家“报纸分销处”。后来信息渐渐传开,上海、杭州的一些书局和印书馆,主动寄来一本本图书目录,希望能为他们经销书籍。可是,外公没有更多的资金去营销书籍了。于是,这一本本图书目录,便落到了父亲手上。他在这些目录的书名上,用颜色铅笔做上许多记号。他还写好向书局邮购的书单和信封,只等有了钱就寄去。父亲说:“那时候,我们这号家境不好的穷孩子,是一个铜板的零花钱也没有的,只有在过新年的时候,长辈为了图吉利,给个‘红纸包’——用红纸包裹的压岁钱,可是凑起来,总也到不了一块大洋的。而且往往不等过完年,又给母亲‘借’去挪作家用了。所以,我写好的好几封邮购信,从来没有一封发出去过。我十分希望能看到这些书,可是我没有。我连做梦都想。”
没有书看,父亲就一遍遍读那些图书目录。他从这些断断续续的目录介绍中,知道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故事,其中他特别喜欢王冕的故事。王冕幼年出身贫苦,白天一边为人放牛,一边自学画画,晚上则到寺庙内的长明灯下读书,最后成为能诗善文的杰出学者。父亲自己生活清苦,对这样肯刻苦学习的苦孩子格外敬佩,并处处以他为榜样而自勉。
父亲识字多,上小学是跳级的。当时钢笔还很稀少,是颇为名贵之物。有的同学在衣服的口袋里插一支闪亮的钢笔,非常神气,叫大家羡慕。父亲说:“童年的我,非常想有一支那样的笔,可是我没有。”一次,在都市里做事的叔父给了他一支用过的旧钢笔。虽然笔尖早已磨粗,笔杆子也漏水,一写字,中指的硬茧上会全是墨水渍,有时不小心还会把衣服的口袋也染上墨水,可写起字来还是很流利,父亲仍然非常喜欢它。有一回跳远比赛回家后,发现这支笔不见了,他急得立即赶到学校,在漆黑一片中,用手在操场的沙坑里翻掏,手指都擦破出血,才找回那支笔。后来这支笔,一直跟随他走南闯北、四处流浪。
童年的父亲,就有一个心愿。“因为我爱笔,搜集有很多笔的故事,我便想到了要写一部以笔为主线的说部。写一个少年有一支神笔所发生的一切的故事。”
抗战时期,他漂泊在浙东山区,从淳朴的山民那儿聆听到许多民间口头文学。这些民间文学的丰富养料,不只哺育他成长,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曾深情地回忆道:“使我得以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使我爱上儿童文学,影响最大的,还是书和民间文艺这两位老师。它们,无私地、慷慨地、热忱地,以它最美的乳汁,哺养我。”
虽然父亲多次在回答小读者提问时说,他写马良,马良不是他自己,但是,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里,一定有作者自己。父亲在写《神笔马良》时,已有不短的写作历史,他生活在战乱时期底层人民之中,备尝种种艰难困苦。他的命运和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由于他的这些丰富的人世阅历和个人经历,以及作为一个文学写作者的责任感,他创造出“马良”这个人物,写出了《神笔马良》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