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洪汛涛:“神笔”写一生
//www.workercn.cn2016-06-02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神笔”人生不都是童话

  父亲创作的《神笔马良》1955年2月发表于《新观察》第三期。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有成员读到这篇童话,拍案叫好,认为适合厂内美术片组制作影片,立即向厂里推荐。很快,厂里一致肯定,立刻派人上门,和父亲洽谈如何把童话改编为电影剧本。经多次交谈,确定了这样几点:这部影片的观众对象是12岁以下的儿童;考虑到特定对象,剧本情节以单线叙述;为了能走向国际,片名力求简要明确而又给人遐想,简为《神笔》二字。

  父亲写的电影文学剧本《神笔》,很快就被定稿通过。上影厂美术片组的同志们热情很高,著名美术片导演靳夕亲自执导,他们参考张光宇的插图原文,在为剧中人物造型、置景、音乐等方面都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经过各方努力,彩色木偶童话片《神笔》终于赶在年底之前出品。

  《神笔》上映之后,马良的勤奋、聪颖、智慧、爱憎分明,立刻得到了广大观众喜爱,而电影在艺术上所呈现出的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也绝不混同于其他国家动画电影的特色。电影《神笔》在短短两年时间里(1956-1957)先后参加12个国际电影节,赢得各国观众欢迎,先后荣获5个国际大奖,在国内获文化部编剧一等金质奖章。它是新中国第一部参加国际电影比赛的儿童片,也是百年来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中国影片之一。

  《神笔马良》至今年问世61载,出版了各种不同版本。上海画家万籁鸣、方增先、程十发等都曾为《神笔马良》画过经典的插图。1959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父亲根据《神笔马良》改编成的低幼版《神笔》,请了万籁鸣绘图,可以说,在《神笔马良》插图中,这一创作最为杰出。他的作品承袭了《大闹天宫》以来丰富的装饰性、趣味感和张力,仅仅用勾线、平涂的画法,便将大小场景及各色人物轻松掌控。他笔下的人物仿佛自原作中走出,具有极为深厚的民族底蕴和审美情趣,令人耳目一新。

  父亲的命运和童话的命运是系在一起的。他曾多次对我说过:“童话多难,我抑郁。童话倒霉,我遭殃。童话挨批,我陪斗。十年动乱时期,童话从人们生活中排除出去了,我也被踢出文学创作队伍。”40岁不到,是他一生中精力最充沛、生命最旺盛的创作黄金时期,可惜那个年代,父亲和很多正直的中国作家一样是在无休止的批斗、无数次的检讨中度过的,我们曾亲眼目睹父亲把自己挤出分分秒秒的时间一字一句写下的作品,不论是已发表还是不曾发表的文稿,全部撕成碎片,放在面盆里烧成一堆一堆的灰,我们在熊熊烈火中看到父亲的眼泪不断在流,全家禁不住抱头痛哭……父亲后来对我说过,那时候,他越想马良越觉得像是他自己。他也没有了“笔”,“笔”也被夺走了。他想不到自己写的这篇童话,竟有“预示性”。

  “文革”一结束,50岁不到的父亲以时不我待的热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去。他还把十年的磨难中的思考与呐喊全部融入到写作中去,一气为不同阅读程度的孩子写了近50篇童话佳作,其中以1976年人们在天安门广场追悼周恩来总理为背景的近4千字童话《花圈雨》,1979年4月3日在《解放日报》全文发表。在童话结尾处,他简述了写作经过:“这个童话,是在极度悲痛、极度愤懑,但还满怀希望、满怀激情,错综交织的心绪中,一气写成的。”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