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格非:记录逝去的,这是使命
//www.workercn.cn2016-07-02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更多

  去年十月,作家格非凭借“江南三部曲”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近日,格非获“茅奖”之后最新长篇小说《望春风》出版,其新书视点又一次落在乡村,讲述了儒里赵村前后50年的变迁。谈及写作初衷,格非直言这次是使命,他试图让那座如今消失的村子活起来。

  ■写书初衷

  记录逝去的乡村时光

  “写完‘江南三部曲’后,我不打算再触及乡村。”格非想写写城市、玄幻,或者推理,然而多年前的一次回乡,让他再次触及乡村。谈及写作初衷,格非直言这次是使命。

  1964年,格非出生在江苏丹徒,这儿“靠近长江南岸,离镇江市大概20多公里,是个典型的村庄”。12年前,回江苏探亲的格非发现曾经熟悉的村庄已被夷为平地,“那么多人到哪儿去了”,格非觉得以后有机会要写写这个。在写《望春风》前几年,一次陪母亲下乡的经历触动他提起了笔,“荒了几年的村庄似乎又重新获得了某种生机,芦苇长得很高,还能见到野兔,我当时特别感动”,因对过去这个村里的人和物非常熟悉,他试图帮助曾经住在这里的人,帮助解释他们自身,并“记录它们逝去的时光,这是我的使命”。

  ■写作技法

  千里布线对话中外名家

  在《望春风》里,有近20个主要人物出场。关于人物设定,格非认为,如果想把一个地方写得真实,几个人物肯定不够,得像《红楼梦》《金瓶梅》那样,有很多重要的陪笔才能使小说丰厚。格非预设15个至20个主要人物,“这是我基于一个创作上的想法”。

  纳入格非笔下的人物大多还活着,只是散落在县城,写着写着,会不断有人冲进格非的思绪,“越写越多,还都难以割舍”。为此,格非想到了司马迁,并将司马迁“本纪”和“列传”的结构方法做了改造,用较短篇幅来讲一个较长的故事,将《望春风》控制在了20万字左右。

  格非提醒读者,书中有他精心布置的线索,这也是《红楼梦》的写法,“千里布线,一个线埋在千里之外”。他通过《望春风》和前辈作家对话,不只《红楼梦》《金瓶梅》,有些地方是对艾略特、福克纳、乔伊斯等名家的回应。但格非在写的时候很注意拿捏,“让其不露声色,自然、不做作”,他希望多年后自己再读不会脸红。

  人们习惯了逝去的才会回望,格非预言,二三十年后,中国会出现越来越多像诺奖获得者爱丽丝·门罗式的写作风格——碎片化的、空洞的生活。格非认为,“一代作家有一代作家的使命,文学需要新的变化,不需要担忧”。

  京华时报记者 易小燕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