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忽然觉得,那些流失的敦煌莫高窟宝物,它没走,走了的只是物象,但那些宝物的精神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它是我们的山、我们的海、我们的太阳、我们的麦田。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时刻,照料着我们。这时,我忽然开释了!”
作为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敦煌)文化博览会上展演的剧目之一,在象征着大漠中一滴水的剧场中上演的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让观众在穿越丝路历史文明中感受到了强烈的共鸣和震撼。从刚开始对演出模式的新奇到逐渐入戏,整场演出中,许多观众都是含着眼泪看完了这部历史文化大剧。
这一场神秘瑰丽的千年穿越之旅,离不开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情景体验剧导演之一、《又见敦煌》的导演兼编剧王潮歌的精心打造。在文博会期间,王潮歌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讲述了她如何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穿越,在黄沙褪尽的瞬间又见千年敦煌。
穿越,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第一次接到导演《又见敦煌》的邀请时,王潮歌并没有答应。
用王潮歌的话说,她不认为随便什么人就能轻轻松松把这个剧完成。尽管,她与张艺谋、樊跃共同开创了中国实景演出之先河,是业界著名的“印象铁三角”之一,并成功导演了《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等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但是,从丝绸之路到1600多年历史的莫高窟,面对这样一个宏大历史题材,她仍然觉得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不过,邀请方的诚恳态度最终使王潮歌接下了这部剧。“可是,这使我掉进了一个汪洋大海之中!”她这样形容接导这部剧后的感受。
幸好,敦煌的魅力“抓住”了她。“是敦煌空旷的戈壁荒漠吸引了我,在每一把沉寂的黄沙下面,都有故事,都有历史。”王潮歌说。
此后,王潮歌开始了对敦煌、莫高窟历史和文化书籍的大量阅读,她买到、找到所有能阅读到的与莫高窟相关的书籍进行研读。
在《又见敦煌》剧场的一角有一个小小的图书馆,那里陈列着王潮歌在创作过程中阅读过的所有书籍,排起来足足有十几米长。她说: “读完了这些书,我的心里才有了些底气!”
也是在不断地阅读中,她切实感受到了敦煌莫高窟历史文化的浩瀚无边,感到个人在历史、文明面前的渺小和无力,她说自己时时会伴有一种“胆怯感”,甚至是“绝望”。
这是个积累、沉淀、升华的过程,无疑也是个“痛苦的过程”。
在不断来回穿行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时,王潮歌说自己的心中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穿越。
她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当她在“探访”中去了解某个古人时,她会觉得那个沉寂在历史深处的古人就在那里等着她,等着她去与之交流。
王潮歌相信,穿越是双向的,在对古人探访时,古人也会穿越到今天。而实现“穿越”,也正是她在导演《又见敦煌》这部剧的重要目的之一。
在经历了99次失败只得1次成功的多次实验后,她选择了颠覆性的“穿越式观演”模式。演出的内容是以6个线索人物为故事脉络,借五个典型的场景将千年的历史故事重现。
王潮歌曾说,《又见敦煌》如果完成了穿越,也就成功了一半。现实是,《又见敦煌》的确做到了!
当观众走进剧场,就走进了亦真亦幻的寻梦空间,在黄沙漫舞中,与演员一起融入了丝绸之路这条文明之路、历史之路上。王潮歌说,“那一刻,你和历史中的人物一起走着,并且不希望只是你在走,你的孩子、你的子孙,世世代代都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你当然不希望这条路断掉,而是希望永远长久。这不只是一个编剧导演的希望,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希望……”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莫高窟“搬“出来才... | 2014-08-04 |
樊锦诗:“敦煌女儿” | 2014-08-04 |
樊锦诗:还有欠下的事我要去做 | 2014-08-04 |
“丝路盛典”系列制作人林忠益:一个男人和... | 2014-08-04 |
“敦煌女儿”樊锦诗:才别敦煌,又念敦煌(... | 2014-08-04 |
何鄂:艺术是揉进生命的作品 | 2014-08-04 |
李安:年轻电影人别急着成熟 | 2014-08-04 |
“敦煌女儿”樊锦诗:用一生去守望 | 2014-08-04 |
“敦煌女儿”樊锦诗:用一生去守望 | 2014-08-04 |
樊锦诗:用一生守望敦煌 | 2014-08-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