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用母亲的形象阐释敦煌文化
行五十步,你就穿越百年;行一百步,你就穿越了千年……在“穿越”的过程中,张骞、张议潮、悟真和尚、王圆箓等一个个曾出现在敦煌历史里的人物也走过了丝路,穿过了黄沙……
而每一个历史人物,他们所呈现的都是不一样的敦煌。既有西晋将领索靖镇压叛乱和第220窟《药师经变图》无名画师以及张议潮收复河西的故事,也“回到”了1907年,道士王圆箓将藏经洞的珍贵文献装进箱子准备交给英国人斯坦因带走的那个“瞬间”……
执导敦煌莫高窟这个题材,100多年前发生在敦煌莫高窟历史上的那场文物浩劫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王潮歌说,“那场文物浩劫,意味着那些宝物再也不能回到家乡。我们只能在异国的博物馆里看到它们。从民族情感这个角度而言,我也挺恨这个事件的关键人物王圆箓。但另一方面,那些遗失的文物,因为各种原因大部分非常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是尊重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还是民族情感,这不仅是交织在我个人心中的一个矛盾,也是交织在许多中国人心中的一个矛盾。”
有了这样的释然,就像打开了王潮歌心中的一个历史的结。
于是,王潮歌在《又见敦煌》里,让那个莫高窟文物浩劫中的道士王圆箓,在面对着象征敦煌文明的“母亲”一次次的忏悔中得到了宽恕。其实这不仅仅是对某一个人的宽恕,这其实意味着一种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对敦煌莫高窟文化的一种认知与解读。
“在大的历史长河中,具体事件的对错也许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怎么把莫高窟这个文明传承下来,不让它们断了、消失了,这是我们要做的,所以我用了一个母亲的形象来形容、用母亲的声音来表达,母亲的形象其实意味着一种精神的象征或一种寄托,因为母亲本身也代表着繁衍!”王潮歌说。
用母亲的形象阐释敦煌莫高窟文化,不仅解开了那一个个梗卡在久远历史中的郁结,更让人感受到敦煌文化、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和春风化雨的顽强生命力,也许,这正是《又见敦煌》的魅力所在。
“在这个钱似乎成为衡量一切的社会中,希望能看到这部作品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人,能够站在一个更宏观、更人类的角度看待历史、看待自己的生活,确定自己精神的贫瘠与否。感受有意义的生命,感受到更有意义的生活。”王潮歌说。
而对于王潮歌自己,她说能有机会用自己手中的笔描绘敦煌、用自己的舞台去再现敦煌,首先意味着荣耀。完成这部作品,她觉得自己不辱使命、没有遗憾。
王潮歌这样解释《又见敦煌》对自己的意义。她说自己仍会把这个剧继续完善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敦煌、了解丝绸之路。 “我不会向所谓的娱乐的世界低头,我还会在这条艰苦的路上跋涉,我还会创作出更有力量、更厚重的作品!”(记者 袁鹏)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莫高窟“搬“出来才... | 2014-08-04 |
樊锦诗:“敦煌女儿” | 2014-08-04 |
樊锦诗:还有欠下的事我要去做 | 2014-08-04 |
“丝路盛典”系列制作人林忠益:一个男人和... | 2014-08-04 |
“敦煌女儿”樊锦诗:才别敦煌,又念敦煌(... | 2014-08-04 |
何鄂:艺术是揉进生命的作品 | 2014-08-04 |
李安:年轻电影人别急着成熟 | 2014-08-04 |
“敦煌女儿”樊锦诗:用一生去守望 | 2014-08-04 |
“敦煌女儿”樊锦诗:用一生去守望 | 2014-08-04 |
樊锦诗:用一生守望敦煌 | 2014-08-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