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李安 不断挑战才能 找到“活着”的感觉
//www.workercn.cn2016-11-24来源: 北京晚报
分享到:更多

  今天是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内地上映的第14天,目前累计票房1.46亿,远远不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近6亿的票房成绩。同时,该片在北美的票房也只能用“惨淡”来形容。尽管这是一部值得载入影史的创新作品,但仍改变不了商业失败的现实。对于种种争议,李安早就在采访时淡然面对:“技术是无辜的,要怪就怪我。”之所以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大胆尝试全新的技术,李安坦白地说,自己不是为了什么新技术,仅仅是想快一点看到自己想看的电影。

  迈过60岁的门槛,很多人大概已经退休,过上了平淡安稳的晚年生活。但对李安来说,未来能够挑战自我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因此他要把步子迈得更大一点。“我需要感觉活力,还有我正在活着这件事情,我需要障碍,因为没有障碍人就没有思想,很难保持新鲜度,久而久之感觉僵硬,那种感觉没有办法忍受。”虽然已经有奥斯卡小金人在手,但李安希望自已永远是电影系的学生,“中国人‘学然后知不足’,你学到一个东西,找到一个答案,又开始新的十个问题,这是保持我活力的方法,这是我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情,就像呼吸一样。我一部一部电影拍到现在,看起来好像是一个跳跃一个超越一个挑战,但对我来讲是非常合理一步步走。”

  记者:您的每一部电影几乎都是全新的题材和类型,这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想给观众传达什么新的信息和感受?

  李安:都是我人生的体验,只是用比较戏剧的状况表现出来。当然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最感兴趣的一个是中场秀,一个是真正发生的战事。对我来讲,它就像《少年派》的两个故事一样,是人生的两个面,非常有冲击力。这个电影用高科技拍摄,比较主观投入,如果不用这种技术我可能没有兴趣拍这本书。这本书非常内在,是男孩子脑筋里面一天的思绪,书可以尽情写,但让观众看到就不太容易,我决定用新的方式表达,很可能把这个书的精神拍出来,所以我对它比较有兴趣。人生在进行秀也在战斗,也有战斗的伙伴,那是性命之交,我们经历困难的时候看到真相,用我们的眼光看这个世界有时候有点奇怪有点戏剧性,也有点讽刺性,这样的题材拍一个新技术的电影是非常合适的。

  记者:北美首映后,有影评认为这部电影“形式大于故事”,您如何回应?

  李安:评论是别人的东西,我只能把我的心意给你讲。在我的认知里,从来不会有技术是一回事、内容又是另一回事。有人觉得搞技术就是很炫目的,搞内容就要勒紧裤腰带艰苦到不行,我觉得不是这样的。什么样的故事适合用什么样的技术,这才是应该考虑的问题。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年轻军人打仗时候的亢奋状态,延续到日常中,来观察我们社会的林林总总,形式本身就是内容。

  一个新的(技术)出来,因为跟过去不一样,总要解释为什么这样用。我的解释就是说,从你过去看胶片电影有闪烁和斑点,到2D数字电影,再到现在,旧的观影习惯要被打破,就好像军人在战场很多感受被打破,看得特别清晰,信息记录得非常真实非常充足,习惯以后,用它来检验人生的时候反而不习惯。这部电影的形式和内容是表里呼应的,对我来讲不是很冲突。有些观众观影习惯比较重,特别是影评人,我觉得对于一般观众来讲就是来看电影,怎么看跟里面演什么东西,其实本来是浑然一体的。

  记者:新的技术可能要和新的拍摄表现手法相结合,但您似乎对观众太好了,很多地方还是照顾到传统观众观影的习惯。这些是您的妥协,还是您有意想要这样表现?

  李安:很多地方是妥协,不光是对观众妥协,对我自己也要妥协,我不是火星来的,弄完全新的东西。新的电影语言不是马上建立,需要什么东西还在摸索当中,不管表演形式还是拍摄形式,可能要花好几十年,经过无数人努力还有观影反馈,让我们学到该怎么做。我这一步已经跨得很大了,冒很多冷汗不晓得怎么样,再跨越下去观众可能没有办法在情感上作联系。观众的观影习惯现在还是各种可能都有,我真是摸着石头过河,我尽量做。很多人喜欢的时候,对我非常有鼓励。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