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民族爱国思想支配着我的学术研究”
//www.workercn.cn2017-03-27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3.两个视角:中学与西学融通互补

  20世纪出现的国学大师,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郭沫若、侯外庐、范文澜、吕振羽、冯友兰、汤用彤、王力、徐中舒、高亨、姜亮夫等,他们的学问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几乎是空前的,也为后学开启无限法门。这批学者的传统功底与前代学者相比,各有千秋。但他们又多有留洋经历,掌握了丰富的西学理论与方法,这又是古代学者所不具备的。姜先生九十大寿时,曾总结自己的治学体会说——

  “我是以人类文化学为猎场,以中国历史为对象。用十分精力搜集资料,然后以古原始的传说,以语言学为基本武器。再以美国摩尔根《古代社会》和法国毛根《史前人类》的一些可信据的结论为裁截的基础,又时时与自然科学相协调。这是我做学问的秘诀。”

  若就某一学术领域而言,这一代学者的研究几乎穷尽其说,其方法又为后来者开拓无限的发展空间。

  4.两大特色:材料与识见有机组织

  王国维先生每做一个题目,总是先将有关资料搜集齐全,编成目录,供研究时取用。姜先生认为这种治学方法非常有用。后来,他每做一项研究,都遵循此法。研究楚辞,而有《楚辞书目五种》《屈原列传疏证》;研究敦煌学,而有《瀛涯敦煌韵辑》《莫高窟年表》;曾立志仿裴松之《三国注》作《宋史》研究,而有《历代名人年里碑传综表》《陆机年谱》《张华年谱》等。

  在全面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姜先生往往从个别分析入手,对相关文献,逐字考证辨析。如研究楚辞,先作《屈原赋校注》;研究经学,先作《尚书新证》;研究敦煌学,作《敦煌韵书卷子考释》。然后再综合研究,成就《楚辞学论文集》《楚辞通故》《敦煌学论文集》《敦煌碎金》等专著。

  不仅如此,姜先生还要深入浅出,将自己研究的成果,抽丝剥茧般地讲解给后学,于是有了《楚辞今译讲录》《屈原赋今译》《敦煌学概论》《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等著作。由此可见,姜先生的学术路径:编纂目录——个别分析——综合理解——普及讲绎。四个步骤,融汇了考据、义理、辞章的国学传统,又展现出理论、实证、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现代人文学研究方向。

  5.最高境界:学术选题与民族思考紧密结合

  姜先生出生在一个具有维新思想的家庭,以后求学所碰到的几位恩师,又都深具民族感情和爱国情怀。梁启超领导戊戌变法,希望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王国维在疑古思潮盛行的时候作《古史新证》,证明夏商时代为可信;章太炎强调学问的民族精神,所有这一切,铸就了姜先生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精神信仰。

  在回忆录和日记中,姜亮夫先生多次提到,他的学术志趣本在历史学和语言学,然而,特殊的历史处境,民族国家的需要,他无意间走进楚辞学与敦煌学王国,最终取得辉煌成就。他作《屈原赋校注》,是因为面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实,有感而作。抗日战争爆发,他作《夏殷民族考》《甲骨学通论》《尚书新证》,通过阐述汉民族文化独立发展,自强不息,唤醒民众。

  1935年,姜先生留学法国,本想在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当他看到大量中国文物流散欧洲博物馆时,十分痛惜,拍摄抄录,作《瀛外访古劫余录》,并在王重民、向达邀请下,毅然决定全力搜集海外敦煌残卷工作。

  姜先生的学术经历告诉我们,最优秀的人文学者,理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深厚的专业功底与完整的知识结构,二是自觉的民族意识与强烈的家国情怀。具备前者而缺乏后者,至多是专业学人;具备后者而缺乏前者,则沦为空谈家。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