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杨苡先生的客厅(图)

余斌
2018-02-26 13:49:11

  杨先生并不是南大的人,住在这院里,她的身份是赵瑞蕻先生的“家属”。“家属”有一意,是指没有工作的人,家庭妇女。杨先生常说起对家庭的看重。1953年高教部外派赵先生和她去东德教书,一家人已打点行装到了北京了,说是孩子不能带去,她便拒绝了。孩子是最重要的,这差不多是绝对命令。杨先生说这是家教,从母亲那儿来的。不仅如此,赵先生在世的时候,也是优先的,客厅里唯一的写字台就属于他。很难把“相夫教子”与《呼啸山庄》的译者联系起来,但杨先生总是笑说起她在家中的从属地位,以及她与赵先生之间的“志同道不合”。

  她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有机会就要声明自己只是“教员”

  当然,杨先生并非“家庭妇女”,倒不仅仅是从言谈举止上一望而知——事实上从大学毕业到退休之前,她一直是工作的,而且大部分时间,有单位。把“工作”和“单位”分而论之大有必要:上世纪50年代初,杨先生的履历表里自说自话填的是“自由翻译工作者”,她不知道照新社会身份的分类,根本没有这一说。她也不晓得她所习惯的“自由”已经成为一个可疑的字眼。

  她以为给自己的身份定位是“写实”的,因为那几年她不上班,呆在家里译书。不过她不上班的“自由”很快受到干扰,文联(杨先生在南京解放后加入了市文联)的小会上有人对她“不出来工作”表示不解,杨先生信奉的“孩子第一,四岁以前必须自己带”,不被认为是一个理由,在仍应算是和风细雨式的“帮助”中,倒被归为“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

  杨先生后来就被“帮助”到单位去了。在水利学校教过中文,到文联下属的《雨花》杂志当过特约编辑,最后一站是南师大外文系。1980年就不干了,不是系里让退,是她自己辞职的。她的许多朋友同事都不明白她何以那么迫不及待:等定了职称再辞嘛。在高校,职称属“兹事体大”到近乎“唯此为大”的,而退休即令不是形同被单位抛弃,也是很让人失落的事,故还有“提退”一说,即以提职称为条件换得下岗。杨先生什么都不要,自己走人,想必给单位领导省了不少“做工作”的功夫,何况不是退休,是主动辞职。

  尽管杨先生是西南联大出身,在高校工作多年,资格不可谓不老,却一直没职称,身份是很含混的“教员”,听上去似乎比讲师更等而下之。根据资历和作为《呼啸山庄》译者的名声,很多不知情者都想当然以为她必是教授,往往以教授相称,杨先生有机会就要声明她是“教员”,大有“以正视听”的味道。有次文联给她颁奖,介绍时领导说她是教授,轮到杨先生发表获奖感言,她头句话就是:我不是教授,我是教员。弄得领导很尴尬。自然的,很多人为杨先生抱不平,同时以为那样的纠正隐然有忿懑之意,甚至将她的辞职与对待遇的不满挂起钩来也说不定。但杨先生提起“教员”总是很平静,止于澄清误会,听不出什么怨愤的情绪。至于退休事,她似乎是求之不得的——对她而言,那是对“单位”成功的逃离。她主动辞职,最大的动因就是和“单位”拜拜。此处加上引号,盖因杨先生不仅是对某个具体的单位有特别的不满,凡属“单位”者,都让她觉得隔膜。

  这和她的经历有关,她在“单位”里从来就是批判、甄别的对象,最宽松时也是被“帮助”“争取”的对象,在咖啡馆里喝着咖啡改作业被撞见也被举为“资产阶级思想”的证据,深文周纳寻绎她诗里的反动因子。她在“单位”几十年,舒心工作的时间没多少,被批、“靠边”的时候倒居多。是故在杨先生那里,“单位”是和一连串的不快以至屈辱绑定的,宁可敬而远之。

  当然,也和她的性格有关。即使没有一波又一波的政治运动,杨先生对“单位”也不是不感冒的,因“单位”之于她,都意味着拘束、限制。杨家三兄妹曾戏以“博爱,平等,自由”彼此定义,谓哥哥杨宪益得“博爱”,姐姐杨敏如追求的是“平等”,杨先生则要的是“自由”。这“自由”没什么抽象的,简单地解作个人的“自由自在”也没什么不可以。她18岁离开日本人占领下的天津那个让她苦闷的家,只身到昆明入西南联大读书,是争自由,希望自由自在地说话,随意安排生活,要的也是自由。

  在“单位”里,杨先生仿佛动辄得咎,不独是后来,1948年她在国立编译馆干了一年,就因议论国民党的“勘乱”加上对上司的不敬被解聘了,其后到中英文化协会,更是一个月就走人。

  她的客厅成了她最自在的地方,与朋友聊天是她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惯“单位”的人当中,有不少是不善与人相处,或人缘不佳的,这两项皆与杨先生无关。她是很愿意与人交流的,人缘则我想亦必是不差,否则就没法解释她的客厅里何以总是那么热闹。她的动辄得咎,多半是祸从口出。不能把杨先生归为对政治感兴趣的人,“懂”就更说不上。杨先生有自己的立场,而且喜欢对人与事“随便”发发议论。在过去不可“随便”的年月,这一“随便”,事就来了。即使不干政治,对周围人事的议论也会有后果的,弄不好就得罪了什么人。

  既然杨先生并不反感与他人的交流,且喜欢轻松随意的往还,她的客厅便成了她最自在的地方,与朋友熟人聊天无疑是她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猜想杨先生过去一定是喜欢串门的,只是年事已高,且久已不良于行,就有来无往,都是登门拜访的人了。杨先生的客厅于是也便越发的热闹。

  我想我可以肯定地说,杨先生家的访客最多,她的客厅是二号新村大院里最热闹的地方。其他人不拘“陋室”还是“厅”,标举的都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类,杨先生这里没那么“雅”,似乎“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有。采访的记者、邀稿的编辑、亲朋故旧(包括他们的后人)、串门邻居、慕名而来的不速之客。年龄跨度大,少长咸集,少者20许,长者80往上。

  杨先生并非来者不拒,比如对媒体,就是有戒心的,因为不止一次,她发现登出来的文章或添油加醋,或张冠李戴,或用些花团锦簇不着调让人哭笑不得的句子,总之看了添堵。最让她畏惧的是那种“胸有成竹”的采访:来者早有预案,一连串问题,仿佛就等着你“填空”。而后找个标签,比如谈身世,来个“贵族”往上一贴,就算齐活。杨先生身上,早年即养成的教养在那儿,很少让人下不来台,心里则未尝不气恼:我出生时父亲就不在了,杨家走的是下坡路,哪来什么贵族?!我们兄妹都是要摆脱旧家庭的,贵族、贵族的,羡慕得不得了似的——又时髦了吗?最后则以“太可怕了!”或“可怕极了!”作结,这是杨先生口中出现频率颇高的短语,用以表示对某些人与事的厌烦。

  杨先生喜欢说往事,有时却又很烦被问这问那,这似乎有点矛盾。其实不然。不待你发问,她也会说起天津那个家里生活的种种,在中西女塾的日子,联大师友们的友情,等等。这些都是在她脑子里盘桓不去的,越到后来,那些画面越是鲜明生动,而且总是伴随着纷纷的细节,听她娓娓道来,真是如在眼前。同样的内容,有所图而问上门来的,她有时就搪塞敷衍,甚或说些不爱听的,以她的方式把人家给怼回去了。简单地说,杨先生乐于分享属于她的记忆,却不高兴被拿去做谈资,更不喜弄到媒体上被消费,那就不再是她的,变了味了。

  是故杨先生最感自在的是聊天,回忆若纳入聊天的节奏,她就特有兴致。而聊的内容也不单是她的怀旧。像她这样岁数的老人,多半都是唱独角戏了,因为对外间事、他人事再无好奇心,她不。她说,也听人说。话题从国家大事、时政要闻到热播电视剧到里巷琐闻、各种八卦。她的访客常惊讶她有这么好的记性,也惊讶她知道那么多正在发生的事。不上网,不用微信,她的信息除了得自电视、报纸之外,一个重要来源即是客厅里源源不断的访客。既然她的访客“三教九流”,且什么年龄的都有,她又时或好奇发问,便很能跟得上趟,一些时新的说法也会从她口中蹦出来。比如不久前她跟我说起有人弄错了什么事,便笑道:“我这不是‘躺着中枪’吗?”

  只要觉得仍然有“好玩”的人与事,她跟这个世界就“不隔”

  足不出户而所知甚多,杨先生自己有时也不无得意。“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拿年龄说事儿,老年人有此感慨,顺理成章。杨先生常说到同辈甚至年轻一辈的谁谁不在了,也说到自己的时日无多,但你分明感到,她仍在饶有兴致地参与“现在”——只要觉得仍然有“好玩”的人与事,她跟这个世界就“不隔”。而杨先生觉得“好玩”者,委实不少。前几天她还打电话过来,只为提醒我电视上正在播一场音乐会。“好听!”她告诉我哪个频道,之后就匆匆把电话挂了。

1 2 3 共3页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老职工、老党员向党说句心里话

  • 热点人物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用心血铸...

  • 热点人物

    2017让我们一起回味朋友圈里那些感动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张虹:换了身份 初心未改

      为了参加25日上午的国际奥委会全会,张虹起了个大早。8个小时后坐在主新闻中心的演播室里,这位刚刚当选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的速度滑冰奥运冠军说,自己还处在兴奋与紧张的状态。

  • 刘立雯:全力守住一传生命线(图)

      中国女排超级联赛天津女排与辽宁队半决赛次回合一战,天津队小自由人孟子旋被对手重点研究,其一传受到辽宁众球员强有力发球的冲击,原本在球队中只负责防守的另一名自由人刘立雯第二局比赛挺身而出,承担了球队部分的一传压力。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她的工作室是少数民族学生异乡的“家”(图)

      2017年12月18日,“福州大学刘敏榕工作室——少数民族学生之家”暨“福州大学少数民族文献馆”揭牌仪式在福州大学(以下简称“福大”)图书馆举行。

  • 这个姑娘为啥把红薯当宝贝?(图)

      石秋香是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水东村小洞屯的一名85后姑娘。2013年她从深圳返乡创业,通过电商销售野生灵芝等当地特产,之后还成立品牌“秋野家山珍”。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