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单霁翔在演讲时常用的一张照片,是当时最后一位参观完展览的观众,在武英殿外的照片——东方天蒙蒙亮,观众笑得满足。最令他骄傲的是,石渠宝笈特展吸引的70%观众,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
也是从那会儿起,故宫展厅里,不准拍照的牌子被他改成不许使用闪光灯。他说:“能进来看展览,都是我们的义务宣传员,照片发到微博上、朋友圈,让更多人看到我们优秀的文化。”
一道宫门,不再是两重世界。单霁翔曾经说:“很小时候,我被父母抱进了北京,在四合院生活,没想到退休前最后一个岗位,是到北京最大的四合院来看门。”他心里,这座四合院的大门,一定是敞开着。
4.匠心与爱心
除了展厅,故宫里有很多大殿因为空间狭小等原因,观众只能隔着玻璃往里看,不得入内。到了冬天,观众往窗上哈一口气,再用手一抹,探着头往里瞅。
单霁翔看在眼里,他说,这不叫博物馆。
2016年,经过3年的研制,紫禁城被点亮了。坤宁宫等大殿率先试点,不发热的LED灯亮了,扒在窗户上张望的观众直起腰,也能看清高台上摆放的髹金漆云龙纹宝座了,甚至殿内一些彩绘细节也能瞅得一清二楚。
每一盏“宫灯”周边,您却看不到任何一颗固定用的钉子。“没一处凿墙打洞。”单霁翔得意地说,“各盏灯的方向可以四处调整,灯柱底部装有沙袋实现固定功能。”
预计到2020年,600岁的紫禁城将被彻底点亮。
大殿亮堂了,宫里的人们也一个个地火起来了。
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捧红了默默无闻的故宫文物修复师们。“原来我们想学生们喜欢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拥拥抱抱的那些片子,没有想到静静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修文物这样的片子感动了他们。”单霁翔给孩子们道歉。
一部片子,修补更多的是人们对匠心的认识和关注。
有一次,单霁翔开玩笑地问:“我跟王津谁更火?”因为他得知这位钟表修复师居然凭借这部纪录片,捧回了国际电影节的大奖。
“他没有表演,一切都是他的工作、他的生活。”他说,“有一次我连着几个月的时间,总看到一位漆器师傅在修同一件器物,就忍不住问他还要修多久。师傅回答说,7个月。因为在北京,只有伏天才能一天刷两道漆,平常是一天刷一道,而这件器物一定要刷满120道漆。”
择一业终一生的精神,感动华夏。而故宫,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5.文物与文创
几年前,单霁翔趁着开会前,特意跑到台下问记者。“萌,是什么意思?”大家乐了。
院长说:“我理解是好意思,他们说我萌,我没太懂。霸气十足呢?我这个肯定不好。前两天问人,他们跟我说这个也还行。”
在他的掌舵下,一直板着脸的故宫确实“萌”起来了。单霁翔说:“我不懂时尚,也不懂新鲜词汇,但将故宫文化数字化可千万不能落伍!”
从此,“雍正卖萌图”被疯狂转载;朝珠耳机等近万种文创产品诞生;《胤禛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每日故宫》等APP,下载量坐着火箭往上蹿;康熙摆起剪刀手,朱棣戴上了墨镜……每一次尝试,单霁翔都身兼导购和售后多职。
“一个人来故宫买4把伞就够了,春夏秋冬。”“别买我们的行李牌,太漂亮了,用一次准丢。”“能接受么?会不会觉得过了?”“戴着朝珠耳机玩手机,有当皇帝的感觉,但是皇帝可没手机玩。”“这幅画,乾隆皇帝画得不怎么好,不过马画得好,我们就把皇帝甩了,把马拿出来做水果叉,结果有人说我们对动物不尊重,我们就改成把叉子放进箭筒里,让马驮着了。”
在故宫,文物开始说话,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文物和文创品,与时间对话。
不过问题又来了,每年巨额的营销收入用在何处?
单霁翔没回避,主动给出明确答案——孩子。“商品只是文化传播载体,故宫更关注的是教育。而在学术研究之外,面对学校、社区的教育成了这些营销收入的用武之地。”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什么,又是如何铭记的。故宫正在通过她的方式,悄悄地将中华文明的烙印刻在孩子们的心里。“前年、去年,故宫的教育活动都是2.5万场。每次都爆满,孩子们穿朝珠、画龙袍、做拓片……所有这些全是免费的。我们把大量的营销收入投入到孩子们身上。因为我们坚信,这些活动让他们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对中华文化热爱的一代人。”
今年年初,故宫志愿者的总结会上,单霁翔说:“我们将尽己所能,让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活在当下,把一个完整的紫禁城交给下一个600年。我退休以后,想来故宫当一名志愿者,希望面试的时候手下留情。”
巍巍故宫 竦峙苍穹;
雕梁画栋 巧及人工;
文华武英 太和乾清;
体象天地 寔丽且宏;
巍巍故宫 古物攸同;
环姿玮态 百代是崇;
殷盘周彝 唐画宋瓷;
亿万斯品 罗列靡遗;
谁其守之 惟吾队士!
谁其护之 惟吾队士!
上世纪30年代的故宫护卫队之歌精神,传承不灭。
本版摄影 周高亮 李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