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惟吾队士
狗年春晚,单霁翔穿立领白褂、黑色中式外衣站在舞台中央,介绍明《丝路山水地图》坎坷回归路,台风稳健。
他是故宫博物院院长,自称故宫看门人,被网友封为段子手。他称得上是当下的明星,一位令人敬佩的花甲“年轻人”。
1.限流与限车
早在2015年,单霁翔就“想”上春晚。
当年1月,故宫历经数次限流失败后,再次提出要限流,计划将每日接待客流上限定为8万人次。
此时,故宫每年的参观人数稳居世界各大博物馆榜首,连续3年客流量达到1500万人次,单日观众人数最高突破了18.2万人次。逢长假,故宫里“堵”是常态,御花园不得不改为单行,有时候穿过一道宫门需要一点点蹭着走5分钟,真真有了一入侯门深似海,一入宫门迈不开腿儿的感觉。
几百岁的古建筑容不得一点闪失,限流看上去迫在眉睫了。但怎么限流?限住谁合适?
单霁翔专门召开了一次发布会征求意见。电视台的机器架好了,单霁翔逐一看了看台标,娓娓道来:“限流不仅是为了缓解压力。如果观众超过8万,甚至9万10万,人挤人,排着队往前走,后面人看前面人的后脑勺,这对观众的权益是个伤害。”
冲着镜头,单霁翔“打报告”上春晚,呼吁观众避高峰。他说:“我们希望春晚能够播一个节目,讲暑期黄金周参观故宫多么受罪的一个节目,然后播出去,影响会很大。”
采访结束,他不忘嘱咐:“先把这段播出去啊。”
有媒体问,为何不采取提高票价分流的措施?单霁翔说:“提高票价我们没有考虑,因为全世界只有一个故宫,这么大的文化体量,这么多的文化资源,就现在的票价而言,淡季每人40元,旺季60元,如果涨到100元可能跟限流没有多大关系,人们也不认为很贵。但是提高票价阻挡的是低收入人群进入故宫,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这位为了故宫下雪扫雪不扫雪都能“纠结”半天的院长,在绝不涨价这件事儿上毫不犹豫。这背后,与他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时的一段经历有关。
有一次,他在甘肃博物馆做调研,看到一群大学生在很认真地抄写讲解词。聊天中,他知道这群孩子是学旅游专业的,为了节省一张35元的门票,趁着有活动才第一次走进博物馆。
2015年6月,世界文化遗产日当天,开放了90年的故宫,开始限流,从此再无一日客流超过8万人次。
世俗,看上去无比强大,强大到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不敢生出改变它的念头来。但这位临危受命的故宫“看门人”,却一次又一次挑战着,因为他心里对这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饱含深情。
他说:“英国的白金汉宫、法国的凡尔赛宫,都不允许车辆穿行,这是一个文化尊严的问题。”
但故宫太大了,绕一圈好几公里。那么多工作人员怎么办?他规定:可以使用自行车和电瓶车。国宾或者外国首脑来了怎么办?也不能走后门!
2013年,法国总统奥朗德来故宫参观。单霁翔提前到了午门,发现安保人员已经就位,很明显是准备为车队开门开道的架势。
单霁翔让人把午门关了起来。安保人员立马跟他急了。单霁翔说:“这是世界文化遗产,不能破坏!”
安保人员向上报告,等了3分钟,等来了撤走的指示。
又过了10分钟,车队来了。单霁翔站在午门前迎接,奥朗德就此下车,一路步行参观了这组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
同年10月,李克强总理陪同81岁的印度总理辛格参观故宫,有关部门提出能不能破例,让腿脚不好的辛格坐汽车游览。单霁翔说:“奥朗德总统率先不坐车进入,这样的制度还是应该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