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中国人没有“文化自觉”,所以才不自信

2018-10-16 13:31:46

“文化自觉”是一种反思性批判性的思维

——专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  

  作为国内较早注意到“文化自觉”这一现象的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迄今已对其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跟踪研究。

  在她看来,“文化自觉”乃是新世纪之交的中国处境所决定的一次独特的思想实践,它有着不同于近现代历史以来的现实诉求、问题意识与知识建构。

  “如果可以用‘反传统’来描述近现代以来中国思想界的主流的话,那么新世纪的变化或许可以概括为对‘传统’的重新体认与激活。”她说,这一基本文化态度的改变,使得“文化自觉”正成为一种新的知识范式。

  贺桂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与之前相比,近些年谈论“文化自觉”的学者越来越多,包括一些年轻人也开始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次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组织的以“文化自觉”为主题的研习营,能吸引到这么多青年学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研习营讲座间隙,贺桂梅教授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文化自觉’的重心不在‘文化’,也不在‘自觉’,而在对于‘中国’这个主体的认识方式与认同方式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从事文学研究的,怎么会关注到“文化自觉”这个现象?

  贺桂梅:我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同时也做当代中国思想史研究。之前,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上世纪8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各种文化思潮,比如寻根思潮、人道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思潮、纯文学思潮等。在研究的时候,我发现这些思潮背后,都有一个怎么理解中国和中国主体性的问题。

  同时,我还注意到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中有一批学者,像甘阳,当时是强烈主张反传统的,但进入新世纪后,他们的态度却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同一批人为什么前后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跟踪他们的研究,读他们不同时期的书。

  大约在2004年,甘阳、黄平、王铭铭、陈来、汪晖、朱苏力等人一起创办了“中国文化论坛”,影响非常大。我发现,他们在论坛中反复在谈一个问题,就是“文化自觉”。其实,这个概念最早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不过,费孝通当年提出这一说法,还仅仅是一个学术概念。但等到新世纪甘阳他们重提“文化自觉”时,已经把它变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意识。

  这个问题意识就是要追问,我们今天的中国已经和上世纪80年代那个反传统、追求现代化的中国很不一样了——今天的中国经济崛起了,同时进到了全球化格局之中,但这个全球化又是一个由西方主导的格局——那么,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情境里面,我们该怎么重新理解中国?

  所以,我常常说“文化自觉”的重心其实不在“文化”,也不在“自觉”,而在对于“中国”这个主体的认识方式与认同方式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中国新闻周刊:那个时候,社会上好像也出现了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热。

  贺桂梅:是的。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事实上进入新世纪,不只是中国的知识界,包括普通的民众,对怎么理解中国也开始出现了变化。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人们普遍对传统文化抱持一种关注、审视乃至“回归”的热情。这在官方引导、经济消费、社会认同与日常生活组织等不同层面都显现出来。

  “唐装热”“恢复传统节日”、重修族谱和祠堂热,以及以重讲中国经典为主要内容的“百家讲坛”,都是那个时期社会的主要文化现象,而这些现象背后传递的则是普通民众在文化认同上心态的改变。

  之前,我们老觉得我们还没有现代化,认为中国落后与我们的历史和传统有很大的关系,只有抛弃它,我们才能尽快实现现代化。但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崛起和中国在全球格局中位置的变化,民众的心态也渐渐发生了改变,开始认同中国原来的传统,特别是一些古典的东西。再加上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推动,某种程度上,共同促成了一种民族性心态在新世纪之交的转变。

  我觉得,这种普通民众心态上的转变是一个很重要的改变。它尽管发生在日常生活层面,但反映的却是中国人精神上的一种诉求,就是中国社会在完成或基本完成现代化后,人们在精神归属上,产生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依恋和认同。

  可以说,这是中国自五四运动开启现代化进程以来,这一百多年发生的一个最大的转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转型意味着我们开始要更完整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开始重新认识“中国”。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觉”已不再是一个学术圈的话题,而是成了一个全社会的普遍问题。

  “这十多年来,它从一个概念慢慢扩散成一种越来越为大家所认可、理解,并想要去实践的理论思路”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现在中国知识界哪些研究属于“文化自觉”?在这方面,有什么代表性的研究吗?

  贺桂梅:首先需要强调的是,除了参与“中国文化论坛”的那些学者之外,还有许多研究者虽然没有采取“文化自觉”这个说法,但也把“对中国文明主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从中国的历史视野看世界”作为基本诉求。所以,我在研究中将“文化自觉”及其相关表述,看作是一个有着相近文化诉求的表述群。

  这些学者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很快就以他们这种思想介入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比如说甘阳,他把通过“文化自觉”建立起来的“通三统”理论,与大学的通识教育相结合,设计出一套完整的课程方案,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再比如,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温铁军、贺雪峰、黄平等,他们都是做社会实践工作的,有很丰富的农村经验,也很了解中国农民。他们发现,只用现代化这套理论来谈中国的农村问题,问题很大,农民根本就不听这一套。所以,他们现在做的很多研究和实践,都与“文化自觉”联系很密切。比如他们曾专门组织过一期讨论,主题就是“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此外,这些学者还介入到中国政府“三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当中,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 2 共2页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中国职工讲故事之三十九·塞罕坝姑娘讲述女...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赵丽颖冯绍峰结婚,微博又瘫了!

    今天,刚刚,10:23分的时候,冯绍峰在微博上晒出了和赵丽颖的合影,坐实宣布了两人的婚讯,这一重磅炸弹般的消息立刻瘫痪了微博的搜索功能。

  • 青奥会体操——中国选手唐茜靖平衡木夺冠(图)

      10月15日,中国选手唐茜靖在颁奖仪式上。 当日,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第三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体操平衡木决赛中,中国选手唐茜靖以14.033分获得冠军。 新华社记者贺长山摄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香港实业家胡应湘:“小齿轮”帮“大齿轮”转得更快

    港珠澳大桥即将正式全线通车,而建设这一跨海大桥的梦想早在35年前就生根在一个香港人心里,他就是香港著名实业家胡应湘。早在1983年,胡应湘首次公开提出港珠澳大桥具体的修建设想和计划,他的前瞻和远见终于即将成为现实。

  • 共享集团董事长彭凡:做产品 差个头发丝都不行

    在共享集团铸造3D打印成形工厂的展示区里,摆放着一件件造型各异的砂芯(铸造生产中用于制造型芯的材料),令人忍不住驻足观看。这些大型铸件、小型工艺品,全都是用铸造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它们有的被用在国家重点项目中,有的已走出国门……然而,它们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