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
刘墉和他的家人
说到当今华人世界的励志作家,不能不提刘墉。凭借高产的励志作品红了大半辈子,如今虽然年近古稀,却依然活跃在艺术、教育、公益等各个舞台上的作家,他是为数不多的一个。
“我马上七十岁了,哮喘严重,腰痛缠身,随时可能出问题,但我忠实于每一天。”刘墉在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这样说道。
很难去简单地概括他,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一直把自己活成阳光,即便是在人生每一个艰难的时刻。
“父母有平常心,是让孩子有平常心的第一步,让孩子自然地去面对她要面对的问题,这是她人生的功课。”10月30日,刘墉在微信公众号上完成了他最新一篇推送。和往常一样,他以答读者问的形式,解答了读者来信中的困惑。
他的每篇答读者问,都没有太多的花哨,一看就是用尽了“老式匠人”的功力。除了文字回复,刘墉还习惯将文字录成语音文件嵌入其中。当声音播放时,一种荡涤岁月的清净感便缓缓“流出”。
熬制“心灵鸡汤”40年
有人说,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刘墉就开始熬制“心灵鸡汤”,几十年经久不息。刘墉听到则会心一笑,又有几人知晓他付出的用心。他说:“我马上七十岁了,哮喘严重,腰痛缠身,随时可能出问题。”
但现在的刘墉说,他并没有“停下来歇歇”的意思,“绘画”和“写作”是他生活中一直以来的两大主题,“说起来现在他花在绘画上的精力更多一筹”。
都知道刘墉是励志作家,但是把自己活成了阳光的刘墉,其实经历了苦难的童年。他在1949年出生于台北,9岁时丧父。祸不单行的是,13岁时家中因遭遇大火被夷为平地,刘墉母子二人只能栖身在废墟上的草房中度日。他说:“童年的许多遭遇,让我比较会欣赏悲剧的美,在困顿中找寻灵感,由此度过人生的低潮。”
文艺之路全面“开花”
“当上天关闭了一扇门,必然为你开启一扇窗”,刘墉说,自己其实是从绘画开启了人生的文艺之路的。刘墉15岁时即获奖,后入读美术专业。之后更是“全面开花”:二十出头时,获得了“优秀青年诗人奖”,之后又在舞台剧上获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颁发的“金鼎奖”。1973年,刘墉因撰写《萤窗小语》一炮而红,这套励志之作直接让他在华人圈里打响了知名度。
在自己的美术“本行”里,刘墉也是风生水起。1978年他成为维州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之后又任圣若望大学专任驻校艺术教授,著述多本艺术专集。在文学上,他著作的多本励志哲学书在上世纪90年代更风靡全国。
刘墉最畅销的几本励志书最初都是为儿子刘轩与女儿小帆创作的,他情深意切的智慧讲述,感染了几代人,形成“父母和孩子都来读”的独特景象,成为不少中国家庭的“育儿宝典”。这种影响力一直绵延到今天,刘墉也因此被人们誉为“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专业作家”。
家中一办喜事就捐助
与作品同样高产的,是刘墉的公益之举。在刘墉家里,有一个奇特的规矩:“一办喜事就捐助”。他的儿子刘轩结婚时就没办婚礼,父子俩把省下的钱捐给了两岸的公益团体。2010年大孙女出生时,刘墉捐了100万元新台币给慈善团体,2012年大孙子出生时,他又捐了100万元新台币。
当被问及这些年到底捐助了多少时,他展颜一笑:“我从来没有计算过,只要有能力去做就是了!”刘墉说这些年他在大陆偏远地区捐建了四十所希望小学,但从来没参加过落成典礼。另外,还捐助很多中学生,“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2005年,刘墉把自己出版有声图书《在灵魂居住的地方》、《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飞扬》的全部版税收入50万元人民币悉数捐助给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其他慈善公益团体。
“我演讲收费挺高,但是左手进、右手出,都捐给公益团体。”刘墉说完就“调皮”地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