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大漠中的37号雷达测控副站(图)
//www.workercn.cn2013-10-29来源: 中国军网
分享到:更多

    对于金振昭来说,每月的来信让他充满了浪漫和牵挂。然而,对于姚杏芬来说,每一封信都是一次挣扎。

    在37号,单身干部找对象是一件很严峻的事儿。

    因为没有女性,一群“光棍汉”在那个不足千余平方米的点号工作、训练、翻土、种菜,冬日闲暇的时候,还把院子浇成冰场滑冰,想方设法地找点乐子。但是,大家最经不住考验的事儿几乎都是“爱情”。为此,他们还组织在杂志上刊登集体征婚广告,终究因为路途遥远而南辕北辙。婚姻问题成为左右37号兵站技术骨干走留的头等大事。

    当年的金振昭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由于任务繁重,许多干部几年都顾不上休一次假,一晃就成了二十七八的“大龄青年”。

    1971年的那个冬天,27岁的金振昭提着小板凳,在火车上坐了60多个小时,回到老家江苏。而他这一次探亲,主要为了相亲。

    提起相亲,姚杏芬至今依然记忆犹新。那个下午,母亲乘船来到常熟中学,告诉了她:是一位军人,大学生。

    军人,大学生,在那个年代是女孩子十分崇拜的对象。姚杏芬有点动心,决定去见一面。

    天色已晚,家里到常熟的轮船已经停运,她和母亲徒步走了3个多小时,才到了介绍人的家里。

    姚杏芬的出现,让金振昭眼前一亮。姚杏芬还不知道眼前这位大学生军人来自何方。介绍人告诉姚杏芬,金振昭人很老实,不太会谈对象。这也是金振昭留给姚杏芬的第一印象。但是,金振昭的工作单位却给姚杏芬泼了一盆冷水。当听说金振昭在遥远的边疆大漠时,姚杏芬带着极为复杂的心情回到常熟中学。

    匆匆见了一面,金振昭便回到自己的岗位上。不久,姚杏芬收到了金振昭的第一封来信。这封来自大漠的情书让姚杏芬十分纠结,她第一次开始了感情的挣扎。此时的她还只是知道金振昭工作远,并不知道那有多艰苦。

    出于礼貌和对军人的尊敬,姚杏芬写了第一封回信,没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就这样,金振昭一周写一封信,从未间断。姚杏芬也一周回一封信,无法间断。远在江南的常熟,和西北大漠边缘点号之间,来来往往的信件承载着两个人的情感世界,奔波在相隔数千公里的旅途上。

    对于金振昭来说,每一个月才能收到的来信让他充满了浪漫和牵挂。然而,对于姚杏芬来说,每一封信都是一次挣扎。

    不久,姚杏芬调到了常熟公安局,成为那里的一朵“警花”。得知她与千里之外而又不可能回来工作的人交往,同事们纷纷阻拦这场信封上的情感:“两地分居就等于活寡妇!”“你这么好的条件,别说是军人,大学生,就是研究生、博士,也能找上!”“两地分居的婚姻不可能长久!”……

    太多的劝阻让姚杏芬挣扎在感情的边缘,而她对于生活在遥远大漠之中的金振昭,还不仅仅是因为那份对大学生军人的崇敬,更重要的,是她对边疆大漠深处军人的一份理解……

    因为路途遥远,一封信在路上需要走半个月的时间。他们每月收的对方来信都是上上一封的回信。两年之后的一个春节,金振昭终于又有了一次休假的机会。他请了20天假,再一次回到老家找姚杏芬。这一次,他带来了单位的结婚申请证明。

    陡然看到一张结婚申请证明的时候,姚杏芬的思绪乱了,那些众说纷纭的痛苦和两地分居的种种不利,全都涌进了她的大脑,什么“活寡妇”“形单影只”“生不如死”等等,她几乎无法面对现实。她第一次面对面地拒绝了金振昭。

    金振昭没有多余的时间,他的口才远没有笔头那么从容。遭到拒绝后,他离开了,他好像真的不会“谈对象”。

1 2 3 4 5 6 共6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