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劳模陈铎 我的肩膀挑起72行——探访老一代主持人的奋斗故事 (组图)
//www.workercn.cn2013-11-15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更多

  “那时候,既要面对话筒,也要面对镜头。当时的文化气氛很好,我们经常在各种活动中锻炼自己。把话筒、镜头、舞台这三种东西糅在一起,这些都是日常工作。语言、音乐、音响,是广播的三要素。那一年,剧团的音乐音响组,三个成员病的病,辞退的辞退,眼看着要垮,组织安排我兼搞音乐音响。那时候只有服从,没有选择。工作就是革命,分配给你什么工作,你就要做。于是改行,当时正是我红的时候,主演了一部大戏。从1960年开始,我身兼四个工种。上世纪60年代经常要配合政治任务,工作量非常大,我连续工作过6天5夜没睡觉,交叉着干,演员、音乐、音响、摄影,一肩挑。只要你干,有的是工作。我还写过电视剧本、主题歌,自己作曲,做过体育解说,给张之当助手。那时候就有这个胆子,这个胆子从哪儿来?工作需要。你不干谁干?找别人不好找,有些人还看不上。只要你播种,总会收获。不像现在,电视台几千号人,你想帮谁干点儿什么,还不行。”

  大概是1981年,陈铎正当业务秘书,有一天中午没回家,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的编导找他,要陈铎约两个人去试声音,为《丝绸之路》解说。

  “说好时间后,我们聊了起来,关于电视节目关于解说……聊着聊着,他突然问:陈铎,你解说过吗?当时我已经解说过很多东西,但他是电视台编导,没听过我的广播节目。”

  陈铎和同事们当时负责中央电视台文艺节目的制作,可以说是中央电视台的人,也可以说是小一点的单位——中央广播电视实验剧团的人。平时大家都在一个大院进进出出的,那个编导有时候看见陈铎拿着录音机采访,有时看见他拿着照相机在某些场合拍照,还看见他画布景、调灯光,广播剧场的灯光改造,他也参与,室内的电视节目,他又是表演又是制作……人家不知道他到底是干什么的。

  那个编导说:“陈铎,干脆你来解说得了。”“我说一起试音可以,谁合适就用谁。我提出要加入自己的感情和主观色彩……之后,我解说了其中的《楼兰之谜》等。”

  《丝绸之路》后来到日本制作,许多日本人惊讶中国竟然有这样的主持人,觉得陈铎的气质很特别。“《丝绸之路》是用胶片拍的,每集40分钟,从第一秒到最后,都得坚持住,同步录音,一打板,开始解说,中间错了,就得重来,没办法接。当时电视新闻也是这样,但时间短,这可是40分钟呀!真是对我的锻炼和考验!当时的技术条件只能做到这样,胶片和录音带要同步走,打板儿的那一声,是声音的起点,同时,画面‘54321’开始,起点同步,长度才能一样,否则就错格了。现在看来毫不起眼,但当时是必须苦练的基本功。”

  中央电视台早期的译制片配音,陈铎也是主力军,当时主要是他和车适等5个人,乔榛的声音和陈铎比较像。《生命》播映时,有人以为是乔榛配的音,乔榛听到后说没有(配音)啊,以为陈铎是个年轻后生,后来陈铎到上海去,跟乔榛的师哥师姐都很熟,乔榛这才知道原来是个“老的”。

  从幕后走向台前,《话说长江》令他一举成名

  以前,陈铎拍戏演别人,做广播只闻其声,做其他工作又躲在幕后,从《话说长江》开始,陈铎露脸了,许多熟悉他的老听众惊讶于他的儒雅风度,“长得还不错嘛”……在《话说长江》中,陈铎本色出场,不加任何修饰,以自己的学识、真诚和平易打动了众多观众。那飘逸的银发、温和的笑容更成了他的招牌,一副眼镜甚至都能引起观众的议论,自此,那些不像传统播音员的有内涵的学者型主持人开始不断出现。他和虹云还开创了双人主持的先河。

  “《话说长江》有一定的偶然性,当时日本有一个歌星投了一笔钱,要沿着长江拍摄个人的东西,类似今天的MTV.作为中日文化交流,我们负责接待、配合。按规定,我们可以要他们的素材,一共200分钟,一开始不知道怎么用,后来想到可以编一个关于长江的片子。源头、上游,因为保密、没开放等因素,日本人没去。葛洲坝,他们觉得做背景舞台没说头,但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是一大建设成就。可当时补镜头来不及,所以就想用主持人出镜解说的方式,遮挡拍摄素材的不足,没画面的就用‘说’来挡过去,重要的我们再去补拍。”

  主持人参与到纪录片中,《话说长江》算是一个开端。慢慢地,观众接受并喜欢起这种方式。陈铎也和虹云一起成为当时非常火爆的电视明星。

  “我当时就提出,我不是教师爷,而是观众的朋友,好像坐在一条板凳上,搂着观众的肩膀来介绍,而不是说:你知道吗你去过吗?过去的纪录片,不管你听不听,我都要宣告,都要教育你。在《话说长江》中,我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了,所以才会有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感觉。”

  陈铎每天都有大量的社会活动,他还是环保大使、慈善大使、国宝流失海外抢救工程的形象大使。“不当主持人可以,但下辈子我还搞电视,电视是一个事业。这47年,我干过许多行,但都跟电视有关,包括广播,到现在我还念念不忘广播。不上北大我不后悔,否则我比现在还要书生气,还要不懂社会。但我懂工农兵,懂共产党。我在以我的方式爱国、爱人民。”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