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制图:冯晓瑜
“这里比青藏线还艰苦。”在中铁上海工程局渝黔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施工现场,有着33年工龄的老施工员彭真理用手指向60米之下的悬崖深处说。彭真理先后经历过内昆、青藏等重大项目,他向记者解释此处施工的难点:在大型机械无法进入的情况下,位于V字形斜坡最低点的工人们全凭人力架设桥墩。
预计两年半后,渝黔铁路就将完成扩能改造,工程总造价达8.6亿元。通了高铁之后,乘火车从遵义桐梓到重庆的时间将由4小时缩减为1小时,桐梓县这把“黔北锁钥”将被彻底打开。
父子两代青春献给渝黔线
在工程队里,像彭真理一样的“老铁路”还有很多,指挥部党委副书记秦本云便是其中之一。他的父亲秦玉华30岁加入抗美援朝筑路总队,回国后便投入到铁路建设中挥洒青春。上世纪60年代,正是包括秦玉华在内的一批老铁路人在渝黔交界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了一条铁路动脉。
如今已年过半百的秦本云从小就在工程队中生活,跟着父亲四海为家。他继承父业,在铁路上一干就超过了30年:“我有信心,尽管依旧艰苦,但跟父辈们所经历过的困难相比,现有条件已经很幸福。”秦本云听父亲说过,当年老渝黔线隧道建设时,时刻都有生命危险,“隧道掘进过程中,每放一次炮之后都要清理,用钢骨架进行支撑。过去哪有机械设备?都是靠人力去构筑骨架,靠人背着箩筐、推着小车清理,随时有被落石砸中的可能。”
修老渝黔线时,秦玉华住的是简易油毛毡房或“猪芭子”,项目组每人发一块“门板”,下面用两个板凳撑着就是床,每换一个项目都背着“门板”一起迁移。现在秦本云住的是专门建造的集体宿舍,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只有春节才有空回家看看
从桐梓县城到铁路工地,一路曲折,记者心悬空中。这里有神州第一弯之称的“72弯”——由于海拔高度落差,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210国道在经过这一地段时,设计了“之”字形坡道。于是,在凉风垭至新站路段,留下了“72弯”的公路奇观。
在梨树坪一号隧道现场,作业队队长戴江永正指挥掘进工作。隧道内充满粉尘,打钻声震耳欲聋,工人在这种环境中一待至少3小时。戴队长告诉记者,隧道内施工员分为钻杆、放炮、清渣等多个小组,各小组24小时轮流施工,一轮下来,隧道可以掘进2-3米,一般一组两天可以做三班,进展顺利的话一天做两班。
施工队员的工资挺高,一个月最少也可以拿6000元。但与之相伴的是高风险。工地处于云贵高原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岩溶、瓦斯、突水突泥、顺层等不良地质状况齐全,戴江永将其戏称为“五毒俱全”。41岁的戴江永有两个孩子,可只有春节才有空回家看看,他现在想的是多给孩子赚点学费。
瞒着父母硬着头皮坚持下来
1991年出生的谢伟去年7月从安徽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成了施工队的见习生。在施工现场,他负责安全监督工作,每一根钢筋是否达标都必须经过他的检测。尽管如今谢伟已经把工地当成自己的家,但这个年轻人的内心也经历过一些挣扎。“来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贵州是什么样,来之后才看到从没见过的高山、悬崖,根本不敢告诉父母,他们还以为我在上海工作。”谢伟瞒着父母来到了桐梓,那时集体宿舍刚建成,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又恰逢西南大旱,他人生中第一次扛起扁担到山下挑泉水,几天才能洗一次澡。但无论怎么艰苦,他还是硬着头皮坚持了下来。
谈及目前最大的愿望,谢伟爽快地回答:“理发,天热了头发太长戴安全帽很受罪。”
(记者 赵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