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海嫂联络站的“女汉子”是怎样炼成的
面对有长达6—8个月不在家的丈夫,作为船员的妻子对记者说:“爱上了他,嫁给了他,就要支持他。没有抱怨,只有担心。”
大部分远洋船员,一年里“做8休4”,8个月在海上漂;有时连续10个月甚至1年回不了家,这意味着他们的妻子要扛起一个家庭所有的重担。
年过半百的周守志是海嫂联络站的副站长,她的丈夫瞿林川是中海集团的一名货运船长,到现在她还记得丈夫90年代出海的日子,“冬天一个女人挑100斤的煤团上楼得要搬4-5次。”
海嫂联络站委员周依群的丈夫是自管外派船长,2005年她患子宫肌瘤2次开刀硬是自己扛了过来,儿子在外面吃了7个月的盒饭;丁小红回忆1994年6月份婆婆去世,却不能告知远在海上的丈夫:“告诉他也回不来,反而让他分心。”5个月后,回到陆地上的丈夫才知道母亲离世的消息。船员基本无缘陆地上的“婚丧嫁娶”,更别提照顾孩子,“大冬天我一个人抱着九个月大生病的儿子去看病,举着伞在雪地里的时候眼泪就掉下来了。”
这些女人已然成为家中的“女汉子”,装修房子、辅导孩子、照顾老人……基本没有她们拿不下来的活儿,海嫂队伍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海员能否安心在海上工作、能否全身心地奉献航海事业。2008年中海集团船员们家属成立了自己的“根据地”——海嫂联络站。大家互相帮忙、互相照顾……这让船员们在海上工作时宽心不少。活跃在这个“根据地”里的海嫂一半以上来自海员家庭。冯桂芳是中海油轮政委的家属,作为中海场中路海嫂联络站站长谈及联络站的点滴仍记忆犹新。
有次凌晨三点,冯桂芳被电话铃吵醒,一位远在安徽小城镇新婚不久的小海嫂,因日夜思念丈夫做了噩梦,惊醒后放心不下,打长途来问船舶是否安全?冯桂芳有些哭笑不得,再转念想,既然醒了就和小弟妹聊了起来:“作为海员的妻子,我们不能拖丈夫的后腿,不能添麻烦,减少丈夫的后顾之忧他们才能更放心。”一番谈话开导了小海嫂同时也鼓励了自己。
海嫂是海员坚强的后盾,她们从不把生活的困难和心里的酸楚吐露,向丈夫传达的总是“家中一切都好”的信息,把丈夫的后顾之忧降到最低,为在远洋上乘风破浪的丈夫营造放心的港湾,而驾驶着万吨巨轮航行在五湖四海的海员们,心中仍装着对家的牵挂。
周守志的丈夫自己的船不回了上海,在印尼买的芒果自己舍不得吃托人从香港稍回来;周依群的丈夫在大连买的苹果拿回家全是新鲜的,中途烂掉的自己全部吃掉,丁小红的丈夫回家抢着买菜做妻子和儿子爱吃的饭菜……
世界上90%以上的贸易物质是由海员驾驭的海船运输完成的。因此,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海员的贡献,世界上一半的人会受冻,另一半人会挨饿。” 中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1.8万公里的海岸线,“国力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中国65万海员群体是新中国继承并发扬航海精神的中坚力量,是实现“海洋强国”的道路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背景资料
2010年马尼拉外交级峰会通过了国际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STCW公约)及其相关规则的里程碑式的修订,通过了为纪念来自全世界各个国际航运贸易团体的海员对世界经济和社会一体化所做出的贡献来特地设立的年度纪念日“世界海员日”。之所以选择6月25日作为纪念日,是由于在当天正式通过了修正案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