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肉孜麦麦提·巴克:戈壁油田红柳巴郎
//www.workercn.cn2014-07-04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班长景佩江还记得,那段时间,在大家眼中羞涩腼腆的巴郎(维语“小伙子”),脸皮突然变“厚”了。“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班长,这是我整理的会议纪要,你帮我看看?”本来说话不多的他一下子就成了“话痨”,一有机会就大声朗读,见缝插针地找同事聊天,让大家帮忙纠正表达中的错误。

    半年后,他的普通话进步神速,跟同事交流、整理会议纪要、填写报表早已不在话下。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学习普通话,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要尽快融入我所在的这个大环境,好好工作。但后来我发现,当突破了沟通的难关后,就会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肉孜麦麦提说,“有人认为学普通话就是被汉化,这个看法不对,普通话就是中国人的语言,学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发展。你到国外留学,自然而然会学当地的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我在国内做事,自然要学普通话。”

    工作3年后,肉孜麦麦提的汉语水平大大提高,后来还成了克拉玛依第三中学普通话宣传员。

    有了扎实的普通话打底,通过11年的函授学习,肉孜麦麦提先后获得了经济管理、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两个大专学位以及石油工程的本科学位,还成为中石油技能专家和自治区青年岗位能手。

    “进步不能靠一个人,也不能止于一个人,我想我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

    维吾尔族谚语说,“水珠投入海洋,生命就会无限。”肉孜麦麦提则说:“进步不能靠一个人,也不能止于一个人,我想我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

    2004年,领导委任肉孜麦麦提为重油开发公司采油工种的培训教练。打那以后,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工作当中去。10年来,前后共培训各族徒弟4000余人。

    培训的同时,肉孜麦麦提并不满足。他根据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梳理出采油岗位可能出现的100多项问题和导致问题的600多种原因,还挤出时间编写了50多万字的民汉对译培训教材,以方便少数民族工人尽快熟悉普通话,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在为培训备课的过程中,肉孜麦麦提发现,很多关于石油产业的论文都比较抽象、深奥,一般一线的石油工人不好理解。于是,他就针对每堂培训课的具体问题,结合实际操作,编写针对性强又实用的课件。

    “课件都是我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只是放在硬盘里就太浪费了。”肉孜麦麦提说。

    于是,2006年,一个名为“红柳石油网”的自办网站正式上线。肉孜麦麦提将手里所有的资料全部上传到网站,供全国的石油人进行下载和交流。网站内容丰富,包括石油生产专业性文章4000余篇,专业培训和鉴定资料200余篇,成果及技术更新300余篇,石油百科名词解释上万条。

    为了办好网站,肉孜麦麦提把自己这几年的工资“克扣”下来,先后投入了四五万元,并且无偿地组织起一帮技术专家,对网站进行及时维护。

    周围不少人觉得很难理解:自己掏腰包办网站,究竟图什么?这些钱可以在家乡盖好几所大房子了。肉孜麦麦提笑了笑:“如果他们看到全国各地的石油工人,不论是初级工、中级工还是高级工,不论是汉族、哈萨克族还是维吾尔族,都可以尽情地学习交流,进步提高,我想他们就会知道答案。”(记者 陈亚楠)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