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优秀内地毕业生沙漠边陲谱写最美青春之歌
//www.workercn.cn2014-07-10来源: 新疆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这里有一种被需要的成就感”

  2002年8月,从河南新乡师专毕业的陈艳萍要来且末中学任教了。临走时爸爸对她说,当老师是干良心活,一定要对得起孩子们。这句话,陈艳萍一直记在心里。2010年9月,学校在初一年级推行“双语”教学。当时,陈艳萍的班上有些维吾尔族孩子汉语基础差,有时上课需要教师用维吾尔语进行讲解。不服输的女孩硬是学会了维吾尔语,可以用两种语言自如转换地教学。

  “原本打算支教一年,没想到却是一辈子。”5月14日,王丽芳笑着说。

  2004年7月,毕业于河北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的王丽芳,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支教者,来且末支教一年。一同来的还有毕业于山东枣庄师范学院的刘涛。他们是来且末县的第一批“西部计划”支教者。几年后,他们两人成为了眷属。

  王丽芳说她决定留在且末,是感觉到一种强烈的被需要感。

  张敏的家在且末,2003年上高一时,辛忠起正是她的语文老师。

  2010年大学毕业后,张敏回到了且末,像她的老师一样走上了县中学的讲台。

  “选择回到家乡,并且做一名教师,当年老师的影响密不可分。”张敏说。

  从2000年至今,先后有63位优秀外地毕业生来到且末县中学执教。而在全县教师中,外来教师的有123位。

  “这些树木就像我们的老师”

  说起自己的学生,他们会露出欣慰的笑容。但是,只要一提起远方的亲人,他们又禁不住流下愧疚的泪水。

  2011年,辛忠起的母亲突发脑梗,此后就一直瘫痪在床。因为带着高三毕业班,辛忠起不能去守在母亲身旁。去年暑假,辛忠起回老家探亲,正赶上母亲肺部感染住院。望着已经丧失了语言功能的母亲,辛忠起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床边,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2002年,赵艳菊从保定学院毕业后,来到且末中学当语文教师;3年后,弟弟赵国宝也来到了且末中学任教。5年前,他们的父母卖掉老家的房子,到且末与子女定居。

  “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呢,孩子在哪,哪就是我们的家。”老人说。

  且末虽然偏远,但把教育看得很重。

  1998年前后,且末县第一次盖楼房,就专门建了2栋教师公寓,一套85平方米左右的楼房只要两三万元,所有老师都可以买。2000年,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刚来时,每月工资714元,是他们老家的1倍。2001年,县上给教师安排福利房,对外售价每平方米1300元,但教师只需交700元。

  2010年,且末县除城镇幼儿园外,全县从农村幼儿园到高中实行了全免费义务教育。

  “让留在且末的老师有成就感。”王琦说,这些年,县中学创造条件让他们挑大梁。目前,在学校的汉族中层干部和学科带头人中,内地来的老师占到近一半。

  在且末县中学的校园里,长着一排排杨树、榆树,其中很多就是当年内地来且末任教的老师栽植的。“这些树木就像我们的老师,一批又一批从四面八方来到且末,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成长,生生不息。”王琦说。

(本报记者/盖有军夏青)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