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优秀内地毕业生沙漠边陲谱写最美青春之歌
//www.workercn.cn2014-07-10来源: 新疆日报
分享到:更多

沙漠边陲谱写最美青春之歌

——优秀内地毕业生群体奉献且末县教育事业纪实

  “车尔臣河的水,塔克拉玛干的沙,记得那一年,我们奔向遥远的老‘阿那’(维吾尔语“妈妈”),小小的红柳啊,种在了我们新的家……”

  5月12日,来且末县任教14年的河北保定学院(原保定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生李桂枝,在向记者讲述这些年的经历时,吟诵起她当年写下的这首小诗。

  2000年8月,李桂枝、辛忠起等15名保定学院2000届毕业生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来到新疆且末县中学任教。此后,这一群体人数又陆续增加到24人。在他们前后,还有多位优秀内地毕业生也选择来到且末任教,成了地地道道的且末人。

  今年4月,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他们回信,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耕耘就有收获,奉献必有回报

  2000年4月,且末县到保定学院招聘老师。眼看新学年临近,但该县中学初一7个班的班主任有6个还空着岗。

  “当年的且末太缺老师了!”且末县中学校长王琦回忆说。

  此前,且末也曾几次到内地招聘教师,但是很多教师来了又走了。有时,一场沙尘暴刮完,新来的教师也跟着就“不翼而飞”了。

  1999年,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到西部教书去!”——这个激情豪迈的想法让保定学院即将毕业的辛忠起和同学们热血沸腾。

  其实,他们当中很多人的家人已经在当地为他们联系好了工作。但是,他们依然选择了奔向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尽头——且末。虽然,此前他们从未到过新疆。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14年前的8月,在从库尔勒到且末的沙漠公路途中,矗立着这样的巨幅标语。李桂枝说,当年看到这个标语,她内心涌动着一种拓荒者的激情和壮士出征的豪迈。

  2000年8月11日,辛忠起他们辗转奔波五天四夜到达且末县。第二天,他们被接到县二中。虽然校舍很破旧,但校园的土路早已洒上了水,全校老师夹道迎接这些远道而来的新人。

  到且末不到一个星期,他们就走上讲台开始了自己的师者生涯。当年的初一年级开设了7个班,(下转第五版)

  他们中有6人担任了班主任。

  耕耘就有收获,奉献必有回报。2003年,且末县中学中考成绩首次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名列前茅,创造了且末过去不曾有过的历史。

  “我们选择了平凡,但没有平庸”

  对于从内地来到且末的老师,都曾面临这样一个严峻的抉择:走,还是留?

  2002年初春,一位同来的初三老师因故要离开且末了。送别时,一种不可名状的痛在侯朝茹和同伴们心里翻滚着。

  班上的孩子们得知了消息,纷纷跑到车站来为老师送行。初春的寒风中,孩子们哭作一团。那种期盼老师留下的无助的眼神,震撼着侯朝茹他们每个人的心。

  来且末任教的保定学院毕业生都是农家子弟,其中很多人当年还是贫困生。对于且末的孩子他们感同身受,为此,他们倾注了太多太多的热情。

  井慧芳刚来且末时,一上讲台就紧张。为了尽快成熟起来,白天一有空,她就听老教师讲课。晚上回到宿舍,她把饭桌当讲桌,摆几个凳子当学生,一遍遍练习到深夜……2010年,她所带的班级参加高考,全班29名学生全部考入本科院校,其中18人进入重点院校。

  去年4月16日,荀轶娜在英语课堂上突然失声了。医生诊断是声带小结、声带不闭合。要知道,这些年由于学校缺英语老师,她一人就带了三个班的英语课。

  2006年新学期开学一个多月了,李桂芝教的初中班里有个叫艾尼江·艾山的学生却迟迟没交学杂费,情绪很低落。李桂芝一打听才得知,艾尼江的家离县城远,家里比较困难。她就拿出300元悄悄给艾尼江交了学杂费。后来,艾尼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深圳内高班。一天,他对李桂芝说:“老师,您如果继续教高中,我就还在且末上学。”李桂芝说:“是雄鹰就要飞翔,去吧,外面的世界还等着你。”

  “我们选择了平凡,但没有平庸。”辛忠起说。十几年后,激情归于平静,现在的他们,更多的是一份理应担负的责任和坚守。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