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单手医生”刘益彬:行医乡村13年(图)
//www.workercn.cn2014-07-11来源: 重庆日报
分享到:更多

“单手医生”刘益彬在给患者注射。

  近日,在永川区永荣镇子庄村卫生室的注射室内,前来就诊的村民周裕章背对操作台、坐在一张独凳上。

  医生刘益彬用一串“怪异”的动作,完成了对他的臀部肌肉注射:他先是用弯曲的右手将药瓶压在胸口,然后用左手持注射器抽取药液,之后一瘸一拐地走到村民周裕章身后,半蹲下身子,又用弯曲的右手压住注射部位、用左手推进药液。

  对一个正常的医生而言,这算是一项很简单的操作,但刘益彬却为此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因为他只能依靠左手。

  靠着这只左手,现年33岁的刘益彬已在这个山村行医了13年,村民都亲切地称他“单手医生”。

  残疾少年立志当医生

  子庄村是位于永川区与荣昌县交界处的一个边远山村。1981年,刘益彬就出生在该村的一户贫困农村家庭。

  在6岁以前,刘益彬与其他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能跑能跳,是一个健全的人。但6岁多时一场高烧,改变了他的命运。刘益彬得的是流行性脑膜炎,由于在私人诊所和乡镇医院辗转,他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运动神经受损,严重影响了肢体运动功能。

  自那以后,刘益彬几乎都是在父母的背上、药罐子的陪伴下长大的,父母背他上学、放学,背他到医院打针吃药、作康复训练。直到13岁,刘益彬才恢复左手、左脚的运动能力,但右手和右脚却落下了残疾。

  “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明白一个道理:知识改变命运。”刘益彬回忆起父母曾对自己说的话,“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书!”

  异于常人的经历,加上父母的鼓励,刘益彬比其他同龄人要成熟得多。在13岁他站起来那年,他就立下了要当医生的志向,原因很简单:弄清楚自己为什么患脑膜炎?“我不想让别人重复我的悲剧。”刘益彬说,如果当时农村的医疗条件好一点,自己就有可能不被延误治疗。

  他在自己身上苦练扎针技术

  1998年,刘益彬如愿考进江津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就读中西医结合专业。但还没有毕业,他当医生的梦想就差点夭折。

  他这个专业要先读两年理论、再实践一年。他在江津的一家医院实习时,病人见他肢体残疾,根本就不要他打针。这让刘益彬备感自卑,直到毕业时,几乎都没有摸过注射器,自己还如何从医?

  最后是永荣镇卫生院时任院长龙芳秋动了恻隐之心,让他挂靠镇卫生院,回老家开了一家村卫生室。

  有了卫生室和营业执照,但刘益彬的生意并不好,因为他只能给前来就诊的村民开处方、拿药,不能给他们打针、输液,村民对他的医术产生了怀疑,更愿意去找村里的老村医。在他营业的头一年,几天才能接诊一个病人。

  面对好不容易才争取到的工作,刘益彬决不能再放弃。于是,他开始拿自己的身体来苦练扎针技术。

  用注射器扎针还好办,他练了一个多月就已纯熟。但当他开始练习输液时就傻眼了:因为中国生产的输液针都是针对右手而设计的,极难用左手来操作。

  为用左手也能准确扎进血管,刘益彬先用输液塑料管反复练习扎针,后来他又用自己右手来练习扎针,从手背到手腕都因扎满针孔而浮肿了,他又换成右脚来练习扎针。“我也不晓得扎了好多次。”刘益彬说,

  有一天,母亲看到刘益彬手脚被扎得发肿发黑,上前抱住他痛哭:“我的儿啊,不学了,不要受这个罪了!”。刘益彬安慰母亲说:“没事,我习惯了,一点都不痛。”母亲最终没有拗过儿子。经过3个多月的反复练习,刘益彬成功了。

  2002年,刘益彬成功地完成了他第一个临床输液:患病的村妇女主任见他天天苦练,就请他给自己输液。从此以后,找刘益彬看病的村民越来越多,平均每年的接诊量近2000人次。

  2009年起,刘益彬又到永川卫校读了两年函授,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医术。

  家在咫尺之外却很少回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刘益彬的家虽然离卫生室只有不到100米距离,但他自行医以来,一直都把卫生室当家,平时除了一日三餐回家吃饭,基本上都守在卫生室,晚上也住在值班室。

  “主要是行走不便。”刘益彬说,晚上来就诊的基本上都是急病,自己右腿残疾,若是住在家里的话,就要在路上耽误很多时间,延误病情。

  为尽量少出现病情延误的现象,刘益彬将每一个接诊过的病人的健康状况,记录在一个本子上,经常回访,了解病情,提醒他们及时检查。其中,全村的150名高血压患者、52名糖尿病患者、17名精神病患者的情况,他更是一清二楚,什么时候该检查了、什么时候该买药了,他都会事先及时通知。

  即使他将工作做得这么细,也难免有突发事故。2004年的一个晚上,堰坝口村的周树久突发脑溢血。得到消息,刘益彬冒着大雨,背起药箱就出门。堰坝口村位于半山,刘益彬只能靠左手拉着路边野草艰难爬行。

  由于路滑,没抓稳,刘益彬从山边摔了下来。这时,刘益彬更加慌张,他害怕耽误病人的治疗时间,于是爬起来继续前行,及时赶到病人家中,成功地抢救了患者。

  类似的情况,刘益彬已记不清多少次了。一旦他接到求诊电话,无论自己行动多不便、无论有多远,都会第一时间赶过去。

  4年前,刘益彬有了自己的女儿,但一家人聚少离多,女儿由爷爷婆婆养育,妻子在永川城里打工。刘益彬把他的全部心思放在卫生室,每月大概只回家住上两个晚上。因为他的妻子,一个月只能请假回来两次,只有这个时候,他才能好好地陪陪老婆和孩子。对此,他的妻子也充满理解和支持。“我晓得,他有他的理想。”妻子说。

  刘益彬说,行医13年来,让他感到最骄傲的事,就是村里再也没有一个孩子,因为延误诊治而留下遗憾。(本报记者 周雨 实习生 王竣夫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