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宫 匠(组图)
//www.workercn.cn2016-05-2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匠心

  叶君刚到故宫时,钟表室的王津正在修复一座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试图让钟顶上小鸡的翅膀能随音乐动起来。

  在叶君的想象里,修复国之瑰宝的画面,一定是“庄严肃穆、战战兢兢”的。而等到真正拍摄时,他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修钟表,可能几个小时就在摆弄零件;青铜器,就一直打磨;木器,可能就是不断地雕刻。大多时候是安安静静的。全然没有之前想象的惊心动魄。”

  文物修复的过程是如此随意而日常,以至于拍摄的前两个星期,叶君都开始担忧“这最后能不能成一个片子”。

  直到拍摄了一个多月后,他才慢慢摸准了拍摄的方向——“就展现他们这种生活化的日常,呈现这群手艺人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刚送来时,王津修复的那座乡村钟被蒙上厚厚的灰尘,像是一个缺胳膊少腿的泥塑,早已看不出本来的材质和色泽。曾经的磕磕碰碰、气候的冷暖交替、钟座木底板的热胀冷缩,使钟内机械装置或锈蚀、或变形、或脱落、或断裂。

  在打磨了8个多月,经历了除尘、照相、测量、记录,拆卸、清洗、除锈、补齿、焊接、修整、组装和调试等一系列工艺程序后,这座钟才得以完全复原。

  当看到它从300多年的沉睡中再一次苏醒时,叶君感觉“仿佛它就这样边歌唱、边顾盼了3个多世纪”。

  尽管钟表还是钟表,紫禁城还是紫禁城,钟前观赏的人,却已由乾隆皇帝变成了纪录片前的你我。

  对这群修复师来说,修复文物与其说是一份工作,不如说是一种“与千百年前的古人进行对话的特殊体验”。

  “中国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故宫这些文物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到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

  当屈峰一边不紧不慢忙着手里的工作,一边说出如此动人心魄的话时,在Bi1ibi1i弹幕视频网站(简称B站)上观看纪录片的90后和00后们,立刻弹出无数膜拜的字幕:“这师傅真有道行啊”、“没忍住哭了”、“风轻云淡地灌鸡汤简直酥了”……

  他们被这个80后的“哲学家”征服了。

  而征服的背后,其实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修复。屈峰说,修文物时经常一入迷,一坐就大半天,“好几次从座位上站起来,已经头晕目眩了”。

  不仅仅是他,因为老低着头、弓着腰,腰酸背痛和颈椎病几乎成了文物修复师们共同的毛病。

  修复不同的文物,也会给修复师们留下不同的印记。在里头待久了,张华就发现,要区分不同科室的修复师,首先看他们的穿着,“修钟表的,就衬衫、西服,衣服永远是干净、整洁的,因为他们要跟许多小零件打交道”;而木器组的,“穿得就像农民工一样,一件普通T恤、一条深色裤子,外面套一件蓝大褂”。

  如果穿着有误差,那么看他们手上沾的东西,基本上就八九不离十了。“修铜器的粘着锈,漆器组的粘的是漆,裱画粘的是浆糊,木器的呢,则粘着鳔。”

  张华才恍然过来,那些看似简单和随意的动作背后,沁入的其实是几十年的沉淀与功夫。

  “网红”

  2016年1月7日,《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播出之后,反响寥寥。

  出乎意料的是,随后,这部片子却在90后、00后聚集的B站上意外走红,收获超过百万的点击量。

  在聚集着大量文艺青年的豆瓣网上,它的评分更是高达9.4分,超过《舌尖上的中国》和热播电视剧《琅琊榜》,一跃成为网红。

  “没想到,真的没想到。”叶君也没想到,自己的片子会在B站走红。他只是想拍一部外行也能看得懂的纪录片。

  为此,他在成片中剪辑进了很多师傅们生活化的镜头:比如王有亮骑着电动车,穿过道道宫墙,去宫外抽支烟;陶瓷组的纪东歌,周一故宫闭馆时,在空无一人的太和殿广场上骑自行车。还有打水、逗猫、养鸟、打杏子、种树苗等等。

  “被师傅致命的气质震慑”、“这就是传说中的黄金单身狗”、“这说不定是皇帝吃过的杏子”、“我也好想在故宫骑自行车”……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些闲来之笔,成就了网友们一次弹幕的集体狂欢。

  最打动年轻人的,还要属钟表修复师王津。每当出现他的镜头时,弹幕里就飘过“王师傅好儒雅、好帅”、“故宫版郑少秋”、“故宫男神”的字幕。

  这位质朴的工匠做梦也没想到,修了39年钟表的他,会以这样一种方式,俘获众多年轻人的心。有一次在飞往重庆的飞机上,一位女粉丝还给她送了一个抱枕。

  面对人们的热情,王津却依旧淡定,“吸引大家的是我手里的钟表,而不是我本人”。

  纪录片中,有一个关于他的片段,更是引来无数网友的“泪目”。镜头里,他站在故宫钟表馆展览柜前,看着自己花了一年时间修复好的钟,却只能静态展示着,参观者欣赏不到它精美绝伦的演艺。他不禁摇了摇头,“上满了弦,感觉动起来它就是活的。跟不动的就是不一样。”他皱了皱眉,轻叹了一句,“啊呀,看着都有点心疼。费了那么大劲修的。”

  “被他感动的,恰恰是我们身上所缺少的。心无旁骛、不被外界所干扰,一辈子就做那么一件事。”在一旁记录下这一幕的张华,尤其能体会观众的感动。

  尽管早已结束,张华却仍然时常想起拍摄时的光景。在故宫那几个不起眼的小院落内,他扛着摄像机,踏着一块块冷宫中妃嫔们走过的石板,穿过满是枣树、杏子树、樱桃树和核桃树的院子。

  在夏日的风刮过树叶的声响中,听着清代的钟表滴答滴答地走;木器师傅咔嚓咔嚓地锯着明代的木头;青铜组叮叮当当打磨着千年前的青铜器……张华感觉一切都凝固在了那里。(记者  周有强)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