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刘志彬:焊花照耀下的工匠之路(组图)
//www.workercn.cn2017-03-06来源: 中工网——《河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4 因材施教带徒弟

  刘志彬最初选择焊工专业,是因为中专技校毕业后,能回到家乡石家庄,能进大企业,不会失业。然而,工作两年后,他被电焊火花的魅力吸引。“那时起,我想做事儿了!”刘志彬说。

  1991年,破格考取了技师资格,刘志彬成为厂里最年轻的技师;2001年,受年龄限制,刘志彬再次破格考取了高级技师,他仍是其中最年轻的;2013年,取得国际焊接技师资格给他的职业生涯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企业领军人物,培训引领其他焊工都能够达到稳定的技术状态,是刘志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他喜欢的一件事。培训新员工,刘志彬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每次接到领导交给的培训任务,刘志彬首先要与他们进行交流,对每个人的性格进行甄别。他熟知每位学员的性格。哪些人比较聪明、动手能力强,哪些人头脑转得有点慢,不易上手,他都对他们进行分类,分开上课,因材施教。

  钢架车间有位姓李的职工,是其他车间转岗做焊工的。这人相对其他人而言,没有那么灵活,且认死理,经过几轮的培训都不能顺利上手工作。公司领导将这人交给了刘志彬。

  刘志彬说,培训学员,他首先要教会他们通过声音、看熔池等判断焊接电流的大小。焊工学会调整电流非常关键。而这位李姓学员恰恰做不到这些,刘志彬就根据他所在岗位需要生产的产品,手把手地教。学员年龄比较大,眼神不太好,焊接动作慢,刘志彬就直接给他设定好电流,并捉着他的手慢慢地焊接。几次培训下来,李姓学员牢记住了刘志彬给他设定的电流数值以及焊接速度。此后,他干起活儿来就稳定多了。

  “聪明的学员经常会有一个反复期,他们上手快,学习期间会不断的调整电流大小;而像小李这样的学员,认死理,给他一个电流,他会一直记住,焊接技术比较稳定。”刘志彬说,情绪的波动、气息的大小都是影响焊接质量的因素。焊工工作的精细度,不仅是手上的事儿,还关乎心里的事儿。

  刘志彬对书法不太感兴趣,可他常常要求徒弟们回家了写写毛笔字,练的就是一个心境,找的是一种运笔的感觉。

  在书法学习中,往往是丢了笔触,才失了笔力。笔触就是书写时笔与纸接触的感觉,要在折锋时体会笔力,运行中体会阻力。“电焊与书法有相通之处。焊工手拿焊枪,先要稳住一口气,然后起弧、下压,才能往下焊。”刘志彬不时地用手比划着。

  年轻时的刘志彬,练习书法时会在胳膊上绑一块砖,增强胳膊的力度。“现在想想,没有必要。绑砖练书法,练得就是一股傻劲儿。”就是靠着这股傻劲儿,刘志彬一路走来,成为了技术标兵。

  刘志彬说,带徒弟,他也留着一个“小心眼儿”,那就是让他们也都能“成事儿”。经他培训过的学员达2000多人次,多人成为了中车集团以及子公司的技能专家。

  “王立军、郭素兰是公司的技能拔尖人才、王立新、马振锋、刘庆明成为了公司的技能专家。马振锋获得了河北省技术能手称号,李强获得了河北省能工巧匠称号……”聊着自己培训过的徒弟,刘志彬内心是骄傲的,他的徒弟真的“成事儿”了。

  ■文/中工网记者哈欣

  图/中工网记者毕春华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