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一个铣工的飞机情缘(图)
//www.workercn.cn2017-04-19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参加技能大赛的王刚。

  沈飞厂区内“群英林”。

  如果说,翱翔天空的中国战机,是捍卫祖国蓝天的国之利刃;那么,必然有锻造这神兵利器的大国工匠。

  他们身怀绝技。他们少为人知。他们是朴实的劳动者,亦是支撑国防事业的幕后英雄。

  今天,“北斗”栏目就为读者带来这样一位工匠的故事。身为铣工的他,用双手和双眼超越电脑加工的精度极限,为一架架国产战机打造“大梁”,在车间里护卫着一方祖国的天空。

  ——编 者

  就想造飞机

  沈阳城市的北部有个镇子,叫虎石台,镇里有个村子,村南紧临沈飞集团的飞机跑道。不提这个村名,是因为作为地理坐标的村子名称已经不复存在了,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把村子吞没了。

  三十年前,村里一个六七岁的男孩,只要听到飞机的轰鸣声,便会箭一般窜出家门,站在高坎处,望着一架架战机从跑道上翘首而起,他的心也随着飞机引擎的声音一起震颤,眼睛追随着银灰色的战机,与战机一起盘旋,心与战机一同呼啸着射向蓝天。

  这个从小就把身心拴在战机上的孩子,就是后来的全国劳动模范、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被誉为大国工匠的王刚。

  王刚,生着会笑的小眼睛,那双小眼睛生着智慧的灵光。每一次战机驭风而起,射向蓝天,只留下一道渐渐扩散的白烟,还有耳中无法消退的轰鸣,他就琢磨,这么大的家伙,怎么轰地一下就飞上了天?

  毕竟六七岁,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异想天开,自己造飞机。最先尝试的是纸飞机,他善于动脑筋,反复实验着,机头怎么叠,翅膀怎么叠,才能让纸飞机飞得又远又稳。许多年后,他才知道,自己纸飞机的实验,正是最朴素与直观的风洞实验。

  纸飞机做成了,他又实验着拿铁片做飞机,用家里的院子当跑道,用自己的手臂做动力,也要造一个一飞冲天的铁飞机,可是,这是怎样的一个妄想,实验的结果就是折戟沉沙。

  母亲告诉他,一架战斗飞机,需要几千个人去生产,几万个零件,就像妈妈做的账务,多大的数字也得从“1”开始积累,你想造飞机,得从一点一滴的小机械开始。

  母亲是村里的会计,细致谨慎是她的性格,她教育儿子的方式就是把小事儿做细,把细事儿做精。

  王刚记住了母亲的话,既然飞机是零件组成的,家里的机械也都是零件一样,小的东西弄明白了,长大了就能弄明白飞机是咋回事儿了。于是,小王刚不声不语,把家里的炕上当做操作台。钟表之类的家庭物件,他把零件一件一件地拆下来,按顺序摆好,再一件件组装上,居然无师自通地能够复原。遇上装不好的电器,父亲送去维修部,他也跟在身后,一定要弄明白自己错在哪儿了。

  所有的这些,只为一个梦想:长大后像沈飞那些造飞机的人一样,穿着和他们一样的工装,昂首挺胸地走进沈飞的大院。

  上学后,王刚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腾出更多的时间去读初中的物理和化学,什么力学电学光学,他都涉猎了。小学毕业,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绩升入初中。三年时间,数理化遥遥领先,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这成绩,又是一个名牌大学的苗子,考入市重点高中没问题。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 1996年中考报名,居然没有王刚的名字:王刚居然直接报名了沈飞技校。老师惊愕了,王刚的成绩在全校排在前边,沈飞技校只是个中专,培养技能工人的地方,这么好的成绩进技校,那不是浪费吗?

  老师找他谈心,谈得苦口婆心,就是让他回心转意。他的小眼睛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安静沉稳地瞅着老师,微笑却又执着地回答,就考沈飞技校。

  老师想帮他规划人生,补齐弱势的英语科目,争取进入高等学府,为此老师特意找来英语老师,义务给他开小灶,把他的短板给补上去。

  可王刚早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好了,他微笑着摇头,从小的梦想就是造飞机,进沈飞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望,而进沈飞的最佳捷径,就是考沈飞技校,进了技校,就进了保险箱,毫无疑问就是沈飞的人了。

  就这样,王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沈飞技校。

  和师傅比早

  技校的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半学期理论,半学期操作。王刚学习的专业是铣工,两年的学习过后,就是实习阶段。

  他实习的地方就是数控机床加工厂,那里生产着沈飞最大的结构件,也是当时沈飞最累的地方之一。

  当时的工段长名叫刘杰,在实习期间一眼就相中了有热情、肯琢磨,干起活来手下有准头的王刚。刘杰想把王刚留在自己的工段,在一年的实习期里,做了很多前期铺垫,包括暗示与考验,还曾经对王刚说,来到这里,就意味着除了吃饭睡觉,没有了自己的时间。

  言外之意王刚听得懂,按照沈飞技校的规矩,学习最好的,有优先选择权。一般的情况下,谁都会选择工作不太繁忙、收入比较稳定的工段。可王刚的选择恰恰相反,他认为最累的地方最能锻炼人。更何况,这里加工的是战机上最大、工艺要求极高的工件,当然也是离他梦想最近的地方。

  毕业成绩,王刚最好,单位可以自己选,他不假思索就选了数控加工厂。可一进厂,就被一单元给抢走了,刘杰软磨硬泡,费了一番周折,才将王刚要回到自己手下。

  实习是实习,不过是用些边角余料,可正式工作了,那是要上台操作干大活儿的。工段长刘杰给王刚找了个最好的师傅带他这个徒弟,师傅的名字叫张显育。正常情况,师傅领进门,还得需要磨练一年的时间,才能过试用期。

  尽管王刚天赋超常,可真的干起活儿来,和实习还是不一样的。飞机的大型件,一个几万元、几十万元,稍不小心,一处出了问题,整个大部件就报废了,所以干起活儿来是提心吊胆。

  每天上操作台前,王刚不是急着先完成工时,而是上下左右打量好,把刀怎么走、角度怎么变,在心中完全谋划一遍,这才有条不紊地操作。师傅在一旁指导着,该怎么做,王刚一点就通,并且还能举一反三,找出别人发现不了的窍门。张显育师傅心里欢喜,这个小伙子,不得了,才上班,就能把灵魂浇铸进部件里,巨大的金属构件,在他的手里如同玩具。

  不到一个星期,刘杰宣布,王刚不用再试用了,直接独立工作,工资也随之调整。别人一年才能走完的路,王刚仅用几天。

  对王刚技术的放心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生产任务压得顺不过来,要抢时间完成。

  那时,王刚住在沈飞的职工宿舍,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车间干活儿。让他想不到的是,住在厂外的师傅,每天比他来得还早。他觉得过意不去,自己年轻轻的,没有负担,怎么也不能比师傅来得晚呀。

  就这样,每天黑咕隆咚的,王刚起床就赶到车间,他要抢在师傅的前边,把准备工作做妥当。即使如此,他和师傅依然你一天他一天地交替早到车间。

  每天晚上,加班成为他们工段的常态,生产任务紧的时候,常常加班到后半夜,每月至少工作三百小时,一个月抢出两个月的活儿,而且是全年无休。

  航空报国,不是空话,靠的是一架架翱翔蓝天、决胜千里的新型战机。战机里一个个可靠的精密部件,凝结着他的心血,他的汗水,还有他的智慧。

  每逢看到王刚瘦高的腰背弯成了一张弓,全神贯注地趴在车床边忙碌时,师傅心疼啊,劝他歇一下,歇一下。

  可对工艺技法的钻研,让他无法停下来。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