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前几天,中国职工技协召开会议,明确将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职工技协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全国普遍推进,同时依托信息化建设促进职工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拓展职工成长成才空间,在总结成绩部署工作的同时,要求加强职工技协组织建设。
职工技术协会,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是工会领导下职工自愿结合的开展科技活动的组织。可以说,职工技协反映出中国工会促进经济建设的特点。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各地工会团结职工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就已形成了孕育职工技协的土壤。从那个时代过来的老工人还依稀记得,当中国走出三年困难时期再次开展大规模的工业经济建设时,各大企业职工技协纷纷建立,工业城市、省级、国家级职工技协组织相继建立,工会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小革新、小发明如火如荼。遗憾的是,十年动乱令职工技协“猝死”,而其复苏和再次兴起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前期。
职工技协是技术工人的聚集之所,又是技术工人的创新发明摇篮。在平顶山市,当时的国有企业职工技协相当活跃,曾发生过一件让人看来像是神话的传奇。后来成为全国劳模的平煤一个选矿厂的焊工张玮,磨炼出一手炉火纯青的焊接技术。1986年,当时平煤集团职工总医院为给一位患者的肿瘤注射药物,急需用200毫米的注射针头,可找不到这样的针头,只有把张玮找来,张玮操起焊枪,转眼功夫,3根长70毫米的细针头“变”成了一根完美无缺的长针头。
职工技协从成立伊始,其根基在企业。就公有制企业来说,对于工会开展的任何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活动,都不会考虑成本问题全力支持,换句话说,国有企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就是培养技术工人的基地,是职工技协的温床。可全面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改变着企业所有制属性的同时,也带来职工技协这个职工“科技俱乐部”的变化,职工技协不得不面临着诸多新问题。
郑州有家老国有企业,改革开放使其焕发勃勃生机,鼎盛时期曾拥有数千职工,企业职工技协十分活跃,不定期举行技术工人技术研讨,针对企业生产开展技术攻关,对职工技术晋级进行考评。然而,强大的技术工人队伍,可以使企业发展如虎添翼,但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失误、市场的选择无力回天。这家曾如日中天的企业进入新世纪后濒临破产,技术工人四散而去,职工技协名存实亡。企业工会的一位老同志到省职工技协泪流满面地说:可惜技术骨干流失了,十几年的心血化为泡影,企业无论是被收购或改制,职工技协没有了。
从统计数字来看,职工技协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突出贡献,中国职工技协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3年来,共征集职工合理化建议3381.92万项,发明创造41.27万项;组织职工签订技术合同7.78万份,实现经济效益62.96亿元。但现实中从企业来看,人们所感觉到的是职工技协只有国有企业中仍能开展活动,非公企业中基本上没有职工技协组织。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让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职工技协活跃起来?说到底还是职工技协的活动受经费制约,也在影响着职工技协的行走方向。若上网看一看,很多企业职工技协打出技协服务部的旗号,似乎在努力办成经济实体,好像为了应对现实,不得不离开“提高职工技术素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宗旨和理想。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大量非公企业意识到职工对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而不是眼前利益,将是企业建立职工技协需要解决的问题。(金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