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深度报道-正文
高温津贴何以成“画饼”
//www.workercn.cn2014-07-28 10:29:36来源: 中工网——《黑龙江工人报》
分享到: 更多

  “高温津贴就是个传说”,“屋里吹空调的拿补贴,工地干活的却白晒”,“补贴就是一碗绿豆汤”……近日,一则“八成劳动者难足额拿到高温津贴”的新闻再度引发网友吐槽。

   “高温津贴”,这几乎是近年来每逢夏季都无法回避的舆论热词。国家层面在2012年出台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

   两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出台高温津贴的地方标准和问责措施。今年,北京、天津、浙江、宁夏等多地还调整了高温补贴标准。比如,北京室外和室内高温作业的补贴最低标准上涨到每人每月180元和120元,分别上涨60元和30元;天津由去年每人每天21元提高到每人每天24元。

   但是,在民众眼中,政府设计的高温津贴,似乎总是“看上去很美”。

   近年来,根据各地媒体对于高温津贴的相关报道,用人单位对补贴“躲猫猫”的手段可谓花祥繁多。诸如将高温津贴政策置若罔闻,把车间温度计永远调在33℃以下,用绿豆汤、糖茶代替津贴……一些企业将高温津贴视为一种“可发可不发”的企业福利。

   有媒体近期做的一份网络调查显示,高达69%的受访者甚至“没听说有高温津贴,更没领取过”。有网友调侃道,“招工难的时候,高温补贴成了厂子招人的广告,入职之后就发现,一切都是‘画饼’。”

   既有国家规定,也有地方标准,那到底是谁给了一些用人单位将高温津贴置若罔闻的勇气?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向中新网记者分析,虽然国家在2012年就出台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但是针对高温津贴发放、高温作业时间、甚至户外作业停工等高温天气劳动保护,企业不执行如何处罚,监管缺位责任在谁,目前很多保障政策落地的细节缺乏制度明晰。

   “这个规定本身就是一种‘软约束’,目前高温天气的劳动保护主要依靠劳动监察部门、工会组织监督,监督管理工作比较乏力。一些地方甚至没有可操作性的处罚标准,惩处方面的欠缺,是用人单位敢以身试法的主要原因。”张车伟说。

   此外,在专家看来,高温补贴政策在宣传普及方面也存在欠缺,毕竟,相关部门在网络政务平台上发个通知,很难保证那些身处工地、街头的建筑工、环卫工、快递员可以知晓自己在头顶烈日的时候,还有一份应有的劳动权利。

   除了政策制定、监管方面的欠缺,在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企业强势、员工弱势的大背景下,面对较高的维权成本,劳动者不去维权、不敢维权的现实,也被认为是高温政策难落地的重要原因。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