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不妨公开百亿投资花在哪
弘亿
//www.workercn.cn2016-07-08来源: 中工网—《辽宁职工报》
分享到:更多

  2013年6月4日有武汉当地媒体报道:《武汉投资130亿告别“看海”一天下15个东湖也不怕》,大意是武汉将花3年时间,改造完善市内排水系统,完成后将告别“看海模式”。现在3年已过,新系统运行第一年,在今年的暴雨中转眼武汉又成汪洋。

  防洪防涝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最典型的公共事业之一,故历代为政者大多相当重视。例如治理黄河是历代朝廷的大工程,也是公认的“肥差”,治水的雪花银,往往通过无数隐秘管道化作腐败利益。清朝嘉庆年间,治理黄河的经费已成天文数字,嘉庆皇帝都无可奈何。

  现在时代虽早已不似当年,但历史的投影很容易理解。武汉的海绵城市工程是大禹治水,还是嘉庆治河?在汹汹众议面前,武汉方面迫切需要自证清白。

  这次武汉城内看海,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虽然天灾的因素确实很大,而且客观地说,今年的雨情确实比以往严重得多。但是,仍有必要搞清楚事实的真相,不要把责任简单推给天气。6月15日,武汉市审计局就已宣布,启动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建设跟踪审计,审计重点围绕政策措施执行和规划实施、建设资金管理使用、投资绩效和环境保护开展。这自然是值得肯定的。

  但其实可以做的更到位,自己审查自己,说服力总是弱的,不如向社会全面公开130亿元资金的使用细节,邀请社会监督。

  此外,从长期看,武汉面临城市规划补课和经济发展观的重建。不独武汉如此,全国上下都应如此。

  如果城市管理者,一边安排资金改善排水设施,另一边却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消灭具有蓄水能力的自然水系。如此,即使再先进的排水系统,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恶化。武汉近50年来,已有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若以湖泊平均深度1米计算,被填占湖泊的蓄水容量,高达2.3亿立方米,超过2个东湖的容积。

  因此,包括武汉在内的各地都需要反思经济发展思路,要在经济发展和城市治理之间找到合理地带,不能再简单化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