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宋常青:能否铲除“红顶中介”检验审批改革成效
宋常青
//www.workercn.cn2015-01-16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越到后来难度越大,真正进行到“深水区”、进入“割肉”阶段时,必然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个别行业、部门谋求权力“转移”来保住不当得利的动力,也必然会更加强烈

  1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党组会议,对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行了部署。会议要求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消除“灰色地带”,整治“红顶中介”,加快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着力铲除滋生腐败土壤。

  尽管各大门户网站在转载相关新闻时,都将“红顶中介”予以特别突出,但这已不是“红顶中介”首次出现在国务院有关会议之中。去年年底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曾指出,要严防以“红顶中介”替代行政收费的现象。

  有不少人听说过“红顶商人”,对“红顶中介”这个词却未必了解。事实上,“红顶中介”是指一种腐败现象,即政府官员通过一些协会收取服务费、会费、咨询费的行为。以权力为中心,“官员-红顶中介”之间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利益攫取和分配的链条,它们被形象地说成是“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

  作为一种适应市场需求的产物,中介机构的出现是市场发展的必然。但中介加上“红顶”,就成了官员、职能部门和中介机构联手攫取利益的利器。可以说,几乎每一次简政放权的改革,都能催生出一批“红顶中介”。通过这种变通手段,个别地方和部门获得了漂亮的统计报表、总结,原来的“权力换收益”模式也没有耽误,只是变得更加隐蔽了。

  “红顶中介”最令人忧虑的地方,正在于它会蚕食国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红利,干预市场阻碍改革,并成为滋生官员腐败的新平台。这不光让人忧虑,也让人气愤:国务院有关组成部门自上而下下决心“割自己的肉”,成果却被各种名目、各种形式抵消,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

  14日的国务院党组会议,再次释放出了坚决整治“红顶中介”的信号。事实上,“红顶中介”不光是政府自身管理的问题,也是树立公众信心、重塑政府形象的大问题,关系到能否赢得公众的真正拥护。因此,释放出信号之后,关键要看怎么办。

  “红顶中介”的出现,根在权力失范。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规范权力,真正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到实处。可以预见的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越到后来难度越大,真正进行到“深水区”、进入“割肉”阶段时,必然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个别行业、部门谋求权力“转移”来保住不当得利的动力,也必然会更加强烈。因此,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来规范权力、撼动既得利益。政府的决心和公众的信心,是当前整治红顶中介、清查权力腐败工作最需要的两个支撑。

  同时,要有更加完备的监督体系。上级太远、本级太软,是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权力运行中的老大难。最有动力、最掌握情况的,往往是审批的对象。加强对权力的监管,进而整治“红顶中介”,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起一个以被审批对象为重要构成的权力监督体系,“不看总结看民意”,真正让有发言权的人说话,让真正有需要、有动力的人说真话。

  检验治理审批腐败成效的重要标尺,就是“红顶中介”的命数还有多久。针对当前“红顶中介”严重抵消改革红利的情况,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对拒不整改的行政部门,严查领导个人、集体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问题;对拒不“脱帽”的“红顶中介”,要建立“黑名单”制度,进入名单的企业、个人终身不得再从事相关领域工作。

  “不封顶零容忍”的反腐,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赞誉,形成了一个对腐败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这为清理整治“红顶中介”提供了良好的民意支持,加紧整治恰逢其时。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