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早在2000年,原建设部就公布了首批8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名单,北京、上海等城市位列其中,历经16年,虽然各地都积极付诸努力,但垃圾分类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为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到2013年年底,共设立了近3000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配备了相应的垃圾桶和回收人员。虽然垃圾分类的标准越来越科学细致,但许多小区的垃圾分类仍停留在摆放垃圾桶和发放垃圾袋层面,各种分类垃圾桶仍总是填满了各类垃圾。为此,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不久前首次被写入北京城市管理规划——《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解读发布会上获悉,“十三五”期间,北京将适时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探索完善低值可回收物补助政策。
要想培养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立法推动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不过,惩戒之外,市民的主动参与更加重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台北馆展示的“资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备受关注,台北经验一时成为市井坊间热议的话题。从1996年推出“垃圾不落地”政策,台北用了不到15年就实现了“垃圾零掩埋”的承诺,一举走在了世界前列。总结台北经验,严厉的处罚措施固然不可或缺,更为关键的是注重培养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因为取消了居民区的垃圾桶,市民须将分类后的垃圾放到定时回收的垃圾车上,由此实现了垃圾分类端口前移。反观我们身边,有多少家庭配备了分类垃圾桶?
市民对垃圾分类的懈怠,还有一种不容忽视的客观原因——多数垃圾清运车都没有分类,分类后的垃圾最终仍是“一锅烩”,进行垃圾分类的市民不免因做“无用功”而颇有怨言。台北经验不仅有“源头减量”,还有“资源回收”,“全分类、零废弃”正是以“全回收”为终极目标。为此,台北市将废弃物资回收作为政府废弃物处理的中心工作,并为之建立了完备的设施和制度。相比之下,单纯性的以处罚推进垃圾分类,往往容易遭到市民抵触,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措施。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当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至今仍令人怦然心动。要想使生活更加美好,首先就不能让垃圾为城市添堵。对于市民来说,培养垃圾分类习惯需要克服一时不便;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垃圾分类并非设置几个分类垃圾桶那么简单,关键在于相关配套措施的跟进和完善。
徐 清:垃圾分类标准混乱让人无所适从 2014-04-16 |
钟笃粮: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难在哪? 2014-06-13 |
宋 华:垃圾分类 关键是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 2014-06-13 |
左中甫:垃圾分类“不怕慢就怕站” 2014-06-26 |
张伯晋:垃圾分类见实效不妨引入阶梯式收费 2014-07-18 |
熊孟清:第三方服务有助垃圾分类 2015-05-22 |
周 云:告别酒店一次性用品,立法先行 2015-08-11 |
上门收垃圾难化解分类难题 2015-11-13 |
王石川:垃圾分类如何走得更远 2015-12-15 |
“垃圾围坝”呼唤监管走出“围城” 2016-04-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