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帽用上“高科技” 防疫复工两不误
地标:杨浦区隆昌路北横通道IV标段
3月6日正式复工前的一个月,隧道股份市政集团北横通道新建工程IV标段的项目总工陈奕辉度过了职业生涯最为漫长的一个月:原本计划2月7日正式复工的那天,仅有几位留守上海的项目经理来到项目部。此后的一个月值班过程中,忙碌、空虚、焦急等情绪向他袭来,直到3月7日项目正式复工,当静悄悄的项目部渐渐恢复往日生机,现场的施工声再次传来的那一刻,他才感到片刻放松。
“一面是不断变化的复工日期,一面是原定的工期,那时候心里完全没底。”北横通道新建工程IV标段(隆昌路下立交)位于隆昌路周家嘴路交汇处,西起双阳路,东至内江路,全长约1.185km。工程通车后,将有效缓解主干道路口的交通压力。陈奕辉告诉记者,市政项目和一般的工程有所不同,项目与周边社区的生活关联紧密,“早一天完工,就能早点为周边提供方便。”为此,停工的一个月时间里,陈奕辉没有闲着,每天早上7点半到晚上5点半,他都在为项目的复工奔走。
防疫方案、返沪人员信息、复工审批、采购防疫物资……这样完备的复工准备在陈奕辉的职业生涯中可谓空前,每一个细节他都不敢放松:项目部附近的医院信息本已熟稔于心,在复工准备期间,他又一家家联系,为的就是确认周边医院是否有发热门诊。甚至有一天下班后,他自己走路走到了最近的医院,2公里、7分钟的路程让他颇感放心,“既是熟悉路线,也是知道流程,有备无患嘛!”
目前,项目部已陆续有50多名工人回到施工现场,这与陈奕辉及团队在复工前的细致管理分不开。除返沪隔离观察、进出测温等手段外,管理也体现在日常的每一个动作中:施工区域之间需要路过一段公共道路,原来工人可自由行走,如今必须由施工员统一带队移动,确保在路途中不与外部接触;食堂座位的间隔加大,采取了“北欧风”;此外,项目部甚至用上了“高科技”手段,每个安全帽上都有一个芯片,可借此读取每个区域的人数,如今这也成为防止人员聚集的辅助手段……
防疫的安全重要,项目的进展同样刻不容缓,复工以来,陈奕辉的工作更加忙碌了,这几天,除了在办公室的时间外,他总是会到现场,想的就是通过工序的改善,加快一点被耽误的进度,“能早一天是一天。”(劳动报记者 张锐杰 摄影 李成溪)
把耽误的工期“抢”回来
地标:三林500kv变电扩建站工程
早上八点刚过,在锦绣路以西的上海三林500kV 变电站扩建工程项目部内,项目负责人丁皓磊正打开设计图纸与同事讨论起了当天的工作情况。与年前项目部内普通的早会不同的是,早会前他与同事一同检查了项目部里防疫的情况,并且保证每一名工人体温都“达标”,才让他们上岗作业,而这个步骤,自3月10日项目部复工以来,他们已经形成了习惯。
三林500kV 变电站是2009年上海第100座超高压变电站,主要保障的是浦东新区中南地区2010年前后用电负荷增长需求。然而随着用电负荷逐年增加,11年前建成的变电站早已不适应该地区用电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为此,国家电网上海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原定于今年6月中旬前扩建这一500kV 变电站,提高整个三林地区电网的承载能力及稳定性,以迎接七八月份夏季居民用电高峰。
然而,受疫情影响,原定于2月8日元宵过后就复工的项目部直至3月10日才全员到齐。丁皓磊告诉记者,二月中旬起他便在家开始联系起物资与厂家,“厂家他们如果要复工,我就要反复确认他们的返沪日期以及四张‘通行证’:厂家承诺书、个人承诺书、绿色随申码以及身份证。”话音刚落,一通材料供应商的电话便打到了他的手机上,“今天下午送到?好的,你们记得带好身份证和承诺书,我们这边会进行核对。”一边打着电话,他一边在自己的安排表上打上了一个勾,表示确认下午材料供应商的行程。
除了人员防疫管理之外,延后复工一个月后的项目部时刻面临着紧张的赶工周期。为此,丁皓磊白天要在现场负责与专业供应商及材料供应商的沟通工作,而到了晚上,则要继续研究图纸和第二天的施工项目。“现在,主要是倒排进度计划,见缝插针,灵活安排施工内容,提前做好第二天的准备工作,这样一来就能加快整个项目的进程。”他介绍道,当前项目已经完成了原定计划的40%,但要赶在6月中旬干完,时间上还是有些紧的,而这些工程要靠他和同事们在夜晚的时间里“抢回来”。
白加黑、五加二,这样的工作模式对常年干项目的丁皓磊来说,早已司空见惯,而如今唯一不同的是,不管工作到多晚,他总会想办法先回家,然后在家继续一些未完成的工作,“毕竟现在女儿一岁了,妻子一个人在家带孩子也很辛苦。工程要赶,家庭也要兼顾嘛。”看着自己手机上女儿的照片,他笑道。(劳动报记者 黄嘉慧 摄影 李成溪)
让各方英才安居奋斗俱欢颜
地标:张江国际社区人才公寓(一期)项目
塔吊有条不紊地作业、工人紧锣密鼓地施工……走进张江科学城“四个一批”重点项目的上海建工二建集团张江国际社区人才公寓(一期)工地,一派生机勃勃的建设场景映入眼帘。若不是工人们既戴安全帽又戴口罩,还要注意与周围人保持安全距离,这里与非疫情期间的工程建设并无差别。
“你们看到的是复工后的井然有序,其实这和大家看不到的前期准备密不可分。”张江国际社区人才公寓(一期)项目总工程师王佐畏告诉劳动报记者。疫情突发,他和许多同事一样,放弃了回老家过年的计划。“云办公从2月就开始了。”王佐畏说:“防疫小组的成立,防疫方案的编制,复工复产资料的筹备等,都是项目组居家紧锣密鼓完成的……”
正式复工后,王佐畏将项目安全晨会讲评视为最为重要的工作抓手之一:“我会提前准备PPT,内容除了建设任务和安全总结等之外,特殊时期,疫情防控知识是需要反复强调的重点。”只要轮到王佐畏晨会,他5点多就会站上讲评台,由于不允许集聚,这位“90后”总工,就不厌其烦分批次一遍遍给进场的人员讲解。尽管大家都对防疫和安全知识如数家珍了,王佐畏还是冒着被当“唐僧”的风险,不断强调:“只有一遍遍讲,才会一点点也不松懈。”
让“说”得好真正落实到“做”得好,王佐畏增加了防疫期间工程项目的勘察力度。每天,百来米的安全通道,王佐畏比平常要多走好几遍,而在盘扣式走道板搭建的脚手架间“钻行”那就更不计其数了,攀上爬下多了之后,王佐畏不免产生在玩“神庙逃亡”的“错觉”。
身为一名项目工程师,王佐畏心知,自己基本与“光鲜亮丽”的衣着绝缘。“尤其疫情防控期间,我发现我穿的衣服更容易脏了。”他笑说:“所以我老婆特意为我准备了好几套旧衣服,让我进工地穿,回到家不许穿。”
“目前,除了12、13号两栋高层公寓结构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其余17栋建筑已施工到屋面,在做室内、二结构和精装修。”对王佐畏来说,他经手的每个项目,都是值得骄傲的作品,看着张江国际社区人才公寓(一期)建设又一次驶入正轨,他内心的自豪感再次升腾:“我们现在建造的人才公寓,今后将迎接各类高级人才入住,我们一定不能马虎,加紧把它建设好,让各方英才舒心地安居下来。”(劳动报记者 李佳敏 摄影 朱擎)
微评!
一个音符凝聚着一份努力
重大工程及重点项目的复工,与市民居住、交通、文化等方面息息相关。正因为涉及面甚广,项目的复工更需要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宛平剧院复工前一天,质监、防疫等相关部门又针对硬件做了一次检查;北横通道IV标段复工前,项目经理们准备了一个多月的方案;500Kv三林站复工前,工会、施工部积极协调及时购买了防疫物品……也正是多方合力的形成,才使复工后的施工现场井然有序。
城市建设的步伐再次启动,反映了社会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叮叮咚咚”的施工声,是广大职工的合力“演奏”,这首复工的“交响曲”振奋人心。(劳动报记者 张锐杰)